首页>>按类别>>鸟类>>猛禽

红角鸮

2022-10-27 00:07:44 299

红角鸮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上体红褐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在前额和冠部有深色条纹。肩胛有带黑色边缘的白色浅黄色斑点。面盘呈浅红褐色,密布纤细黑纹,边缘呈黑色。眉毛白色。领圈黑白相间,后颈有模糊的红褐色。耳羽基部棕色;头顶至背和翅覆羽杂以棕白色斑。飞羽大部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和苍白的条纹。下体大部红褐至灰褐色,腹部变成浅黄色。颈部和胸部的羽毛有深褐色羽干纹,带有暗褐色纤细横斑,呈现出微弱的“人字形”图案。
虹膜黄色,嘴黑灰色,周围有白色,先端近黄色。脚趾基部有羽毛,灰褐色,爪子呈黑褐色。
其他亚种:上面有更多的斑点和条纹,下体的花纹和红褐色与指名亚种相似,但底色呈灰棕色或红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75-95克;体长170-210毫米;嘴峰♂15-19毫米,♀12-20毫米;翼长119-158毫米;尾长49-75毫米;跗蹠♂24-27毫米,♀24-28毫米。(注:♂雄性;♀雌性)

红角鸮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留鸟:缅甸、新加坡、斯里兰卡和越南。
繁殖地: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朝鲜、韩国、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东亚区)和泰国。
非繁殖地:印尼、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岛。
游荡:中国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中国香港和美国。
来源不确定(繁殖地):不丹。
栖息于开放和半开放的林地、公园、稀树草原和树木繁茂的河滨地带。生活的海拔高度为海平面至1500米。这种猫头鹰喜欢在森林边缘或开阔的地方捕猎。

红角鸮的详细介绍

红角鸮外文名Oriental Scops-owl,是小型猛禽,有9个亚种。

440b78d1e82caf650855a3125852eeb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红角鸮是留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树上浓密的枝叶丛间,靠在树干上或洞里。单独栖息,有时成小群栖息,靠保护色取得安全。晚上才开始活动和鸣叫,夜间出来捕食。
红角鸮的鸣叫声独特,每次鸣叫大约能持续五六秒,稍微停顿片刻又马上开始,有时候能持续一个晚上。声音为一系列三音节的共鸣、嘶哑的音符为粗喉音的“tok-toitoink”或“toiltoil tatoink”声,重音在最后一节,这种呼叫的规律性和节奏变化很大。
红角鸮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食,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狩猎是在栖息和飞行中完成的。

红角鸮在树洞、墙洞等凹陷处筑巢繁殖、抚育后代,在一个繁殖季节一般能养大4-6只幼雏。印度次大陆的繁殖季节是2-5月。在求爱期间,雄鸟和雌鸟会二重对鸣。雄鸟首先在潜在的筑巢地点附近鸣叫,这些地点通常是树上或墙洞,这个物种也会使用巢箱。它们通过进入洞并在入口处鸣叫来召唤。雌鸟每窝产3-4枚白色的卵,置放在巢的地面上。雌鸟单独孵化,而雄鸟提供食物。

全球红角鸮的总量规模尚未量化,但据报道该物种在区域内非常丰富(delHoyo等人,1999年),而全球总量估计数包括:在中国,约10,000-100,000对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在台湾,迁移数平均小于1,000只;在韩国,迁移平均数为100-100,000对繁殖对和50-10,000只个体;在日本,大约100-100,000对繁殖对和大约50-10,000只个体在迁徙中;在俄罗斯,大约有100-10,000对繁殖对和大约50-1,000只个体迁徙(2009)年。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疑似种群稳定。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