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鸮
二级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外形似鹰,故得名,这种体形也有利于它在白天活动
详细介绍
鹰鸮外文名Brown Hawk-owl,属中型猛禽,有11个亚种。
鹰鸮的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大青杨、春榆等树木上的天然洞穴中,也利用鸳鸯和啄木鸟等利用过的树洞。营巢的树洞均较宽阔,其阔度和深浅变化均比较大。巢洞口的直径为9-30厘米,洞深为18-64厘米,洞内的直径为10-43厘米。巢内没有铺垫,或仅有树洞中腐朽的木屑。如果是鸳鸯的旧巢,其中则有少量遗留的绒羽。每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枚。卵近球形,为乳白色,表面光滑无斑。孵卵完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则在巢的附近警戒。护巢时极为凶猛,特别是在孵卵的后期和育雏期间,遇到危险时,雄鸟和雌鸟会轮番向入侵者发动猛烈的攻击,直到将入侵者赶出领域。孵卵期25-26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两眼紧闭,全身被有白色的绒毛,皮肤为肉红色,嘴为灰黑色,蜡膜和爪为铅灰色,至30日龄时陆续离巢。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台湾、香港。
在中国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西伯利亚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华南亚种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日本亚种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印度亚种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尤其喜欢森林中的河谷地带,也出现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树林、林缘灌丛、果园以及农田地区的高大树上。
习性形态
没有主要用于收集音波的显著的面盘、翎领和耳羽簇。上体为暗棕褐色。前额为白色,肩部有白色斑,喉部和前颈为皮黄色而具有褐色的条纹。其余下体为白色,有水滴状的红褐色斑点,尾羽上具有黑色横斑和端斑。
虹膜黄色,嘴灰黑色,嘴端黑褐色,跗蹠被羽,趾裸出,为肉红色,具稀疏的浅黄色刚毛,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12-220克,♀230克;体长♂290-313毫米,♀280-313毫米;嘴峰♂14-20毫米,♀12-17毫米;翅♂226-234毫米,♀230-240毫米;尾♂125-140毫米,♀121-140毫米;跗蹠♂28.5-33毫米,♀27-31毫米。(注:♂雄性;♀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