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隼外文名Peregrine Falcon,有18个亚种。分布于中国的三种游隼主要是游隼南方亚种、游隼东方亚种(也称指名亚种)、游隼普通亚种(也称北方游隼),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南方亚种和指名亚种,普通亚种较为罕见。
游隼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也有的在繁殖期后四处游荡。有迁徙行为的鸟类种群在其范围内的温带和北极地区高度迁徙,从北美迁徙到南美洲,从欧洲迁徙到非洲,从北亚迁徙到南亚和印度尼西亚。那些在低纬度地区或南半球繁殖的种群往往是常驻的留鸟。迁徙的鸟类在8-11月之间离开它们的繁殖地,并在3-5月之间返回。迁徙种群很容易飞越广阔的海洋。大多数游隼单独或成对旅行,即使在迁徙时也是如此。
游隼多单独活动,叫声尖锐,略微沙哑。通常在快速鼓翼飞翔时伴随着一阵滑翔;也喜欢在空中翱翔。性情凶猛,即使比其体形大很多的金雕、矛隼、鵟等,也敢于进行攻击,不过动机往往是保卫巢穴和领地。由于它主要是在空中捕食,因而比其他猛禽需要更快的速度,所以具有相对较大的体重,有像高速飞机一样的可以减少阻力的狭窄翅膀和比较短的尾羽。大多数时候都在空中飞翔巡猎,发现猎物时首先快速升上高空,占领制高点,然后将双翅折起,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收缩到肩部,以每秒钟75-100米的速度,近似垂直地从高空俯冲而下。靠近猎物的时候,稍稍张开双翅,利用高速俯冲的冲击力以后趾猛力击打或用尖锐如匕首般锋利的脚爪一把攫住猎物,致其受伤或立即毙命。真正见过游隼捕猎的人,定是过目难忘的。最后它将猎物带到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用双脚按住,用嘴剥除羽毛后再撕裂成小块吞食。有时也在地上捕食。与这种捕食方式相适应,它的跗跖变得短而粗壮,抓握猎物的脚趾也变得细而长。
游隼平时飞行并不迅速,速度只有时速50-100千米,但是是俯冲最快的鸟类,时速最快可达到300多千米。游隼的俯冲捕猎本领因不是天生就会的,故它还有自然界罕见的教授雏鸟捕食技巧的行为。
游隼实际上只捕猎在飞行中的鸟类。然而,像许多其他猎鹰一样,它们也会捕捉飞行中的大型昆虫,例如甲虫,也食蝙蝠和啮齿动物。雄鸟较小,捕捉的猎物大小不等,从山雀到松鸦,甚至是鸽子。雌鸟较胖大,捕捉的猎物大小从黑鹂到林鸽不等。它们也捕获鸭子,甚至鹅和苍鹭,但这些捕获是非常特殊的,而且北方的游隼更肥大,在它们的迁徙路线上不需要将猎物带回悬崖,一般是被当场吃掉。主要捕食野鸭、鸥、鸠鸽类、乌鸦和鸡类等中小型鸟类,偶尔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
隼类都为一夫一妻制,除非其中一方不幸遇难,否则一般都终生相随。繁殖期4-6月(游隼南方亚种最早于每年3三月中旬开始)。其时经常可看到亲鸟出双入对,在空中往复翱翔,并不时欢快鸣叫;交尾于靠近山崖的高耸岩石或树叶稀疏的大树枝桠上进行,雌鸟先是站稳身体,稍稍展开双翅不断鸣叫,继而雄鸟自旁边飞上雌鸟背后,双鸟一边欢快鸣叫一边摆动尾羽将泄殖腔正对紧贴。几秒钟后完成交尾,雄鸟自雌鸟背上飞离。此时雌鸟或在原地抖擞舒展羽翼,或尾随雄鸟一同向天空飞去。
游隼营巢于林间空地、河谷悬岩、地边丛林以及其他各类生境中人类难于到达的峭壁悬崖上,也营巢于土丘或沼泽地上,有时也利用其他鸟类如乌鸦的巢,也在树洞与建筑物上筑巢。一般不到没有林间空地和悬崖的茂密森林中营巢。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内放有少许草茎、草叶和羽毛,也有的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4枚,偶尔也有多至5枚或6枚的,卵为红褐色,大小为(49-58)毫米×(39-43)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卵期间领域性极强,常常积极地保卫巢,孵卵期28-29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抚养,经过35-42天的巢期生活后才能离巢。
雏鸟在羽毛丰满,振翅离巢之后,并不会马上离开亲鸟独自谋生,而是仍跟着亲鸟生活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便仍由亲鸟喂食抚育,且接受亲鸟的捕猎生存“培训”。有一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游隼雏鸟在开始学习捕猎的时候,亲鸟会为它们捕捉一只活鸽子并故意放走,供它们练习追逐捕猎之用。小游隼刚开始捕猎,自把握不准方向与攻击目标,横冲直撞却捉不住鸽子而快失去信心时,一起伴飞的母游隼往往会帮它们一把,上前抓住或抓伤鸽子使其飞行速度减缓,再放开继续让小游隼对鸽子进行追逐攻击。一两个月后,待到小游隼第一次自己捕捉到猎物时,它的捕猎培训也慢慢接近尾声,不再完全依靠父母喂养,而返生期的到来也迫使它们离开父母独自生活。
2020年,“Flight Science Committee”的合作伙伴估计美国和加拿大的游隼数量约为72,000只。北非数量估计为 2,290-2,900对。欧洲数量估计为16,100-31,100对,相当于32,200-62,100对成熟个体。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13%,因此对全球游隼规模的初步估计为248,000-478,000只成熟个体,尽管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一估计。因此游隼的物种数量被置于100,000-499,999只成熟个体的范围内。
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由于剧毒的氯化物种子肥料的使用,引起了游隼,以及雀鹰、红隼和仓鸮等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处于顶级地位的猛禽数量的下降。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在被捕食的对象的体内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最后毒害游隼等猛禽,使它们的卵壳变薄,在孵化过程中极易破碎,导致它们的不育,雏鸟畸形,乃至于成鸟和雏鸟的大批死亡。
在世界范围内,游隼受到严重的威胁,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的滥用农药。游隼捕食体内积存农药的猎物后,它们的生殖系统受到损害,就会降低产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严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内的许多猛禽脑部血液中检测出微量的农药,这对游隼高度发达的运动调节系统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一旦脑部的农药量达到中毒水平,游隼不仅不再是捕猎能手。而且很可能连飞翔都困难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游隼与白头海雕等猛禽几乎濒临绝迹,而罪魁祸首就是杀虫剂DDT。经过近一个世纪许多科学家全力以赴地投入拯救和保护工作,如今美国游隼种群已然恢复和发展壮大。
因游隼能够训练成猎禽,而且是比较名贵的猎鹰,故而很受训鹰师们的喜爱。国外如欧美等发达地区,许多民间团体或私人早已成功驯养并繁育出游隼、矛隼、猎隼,甚至是金雕等猛禽,买卖人工驯养猎鹰也已高度合法化,许多地方还有专门从事培训学员驯养猛禽捕猎的机构;而中国作为鹰猎文化的发祥地,有近千年的鹰猎史,却未能将其发扬光大,不得不说是一大损失。如今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驯养猎鹰,但其行为大多是不合法的,所驯养的猎鹰也几乎是野外捕捉而来的。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