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猛禽

白腹鹞

2022-10-23 20:11:38 338
白腹鹞

中文名:白腹鹞

别名:泽鹞,白尾巴根子

纲目:猛禽

科属:隼形目 鹰科 鹞属

体长:50-59厘米

体重:490-780g

寿命:14-15年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羽色随年岁增长而发生变化

白腹鹞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雄鸟头顶、头侧、后颈至上背白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肩、下背、腰黑褐色,具污灰白色或淡棕色斑点或羽端缘。尾上覆羽白色,具不甚规则的淡棕褐色斑,尾羽银灰色,外侧尾羽内哃基部和羽端污白色,具淡棕褐色斑。翅上小翼羽和初级覆羽外哃银灰色,内哃褐色沾灰,内侧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为黑褐色,具淡色羽缘,外侧1~5枚初级飞羽黑褐色,内哃基部白色,具黑褐色斑,其余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以及翅上大覆羽和外侧中覆羽灰色,尖端较淡和具有黑色亚端斑,眼先具黑色刚毛,耳羽黑褐色,羽缘皮黄色。下体白色,喉和胸具黑褐色纵纹,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淡棕褐色斑或斑点,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腋羽具淡棕褐色横斑。
雌鸟上体褐色,具棕红色羽缘,头至后颈乳白色或黄褐色,具暗褐色纵纹,尾上覆羽白色,具棕褐色斑纹,尾羽银灰色,微沾棕色,具黑褐色横斑,飞羽黑褐色,具淡色横斑,内哃基部具白色或皮黄色斑纹,翅上覆羽暗褐色,具棕色羽缘。颏、喉、胸、腹皮黄白色或白色,具宽的褐色羽干纹,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淡棕褐色斑。
幼鸟似雌鸟,但上体较暗棕,下体颏、喉部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棕褐色,胸常具棕白色羽缘。
虹膜橙黄色,嘴黑褐色,嘴基淡黄色,腊膜暗黄色,脚淡黄绿色。
大小量度:体重♂490~610克,♀642~780克;体长♂502~540毫米,♀550~594毫米;嘴峰♂21~23毫米,♀23~25毫米;翅♂380~430毫米,♀380~445毫米;尾长♂232~255毫米,♀245~259毫米;跗蹠♂76~93毫米,♀85~97毫米。(注:♂雄性;♀雌性)

白腹鹞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亚洲东部,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往东到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沿岸,向南经蒙古、中国、印度、东南亚到大洋洲。
原生种分布地:孟加拉、文莱、柬埔寨、中国内地、可可岛、中国香港地区、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老挝、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迷鸟分布地:伊朗、北马里亚纳群岛。
在中国主要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黑龙江和吉林省;越冬于长江中下游、云南、广东、海南、福建、香港、台湾等省区。
栖息和活动在沼泽、芦苇塘、江河与湖泊沿岸等较潮湿而开阔的地方。

白腹鹞的详细介绍

白腹鹞外文名Eastern Marsh Harrier,中型猛禽,有4个亚种。

e4d3bb9d90196d8e3b2a0d4faf6001bd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近来,根据分子遗传学证据的研究都支持将白头鹞和白腹鹞分立,但对其各自的近缘种仍存有分歧。现在认为白头鹞与非洲泽鹞(C. ranivorus)的亲缘关系最近,而白腹鹞则可能与同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鹞(C. macrosceles)或留尼汪鹞(C. maillardi)最近。由此可见,过去基于形态和分布认为白头鹞和白腹鹞就互为姊妹种,其实很有可能掩盖了两者之间真实的演化关系。

白腹鹞白天活动,性机警而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见在沼泽和芦苇上空低空飞行,两翅向上举成浅“V”字形,缓慢而长时间地滑翔,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栖息时多在地上或低的土堆上,不喜欢像其他猛禽那样栖在高处。

白腹鹞主要以小型鸟类、啮齿类、蛙、蜥蜴、小型蛇类和大的昆虫为食,有时也在水面捕食各种中小型水鸟如鸊鷉、野鸭、幼鸭和地上的雉类、鹑类及野兔等动物,也有报告吃死尸和腐肉。通常在白天觅食,而且是较为活跃的狩猎者,整天多数时候都在地面低空飞翔寻找食物,发现后则突然降下捕猎,并就地撕裂后吞食。

白腹鹞在中国东北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冬候鸟或旅鸟。迁到中国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多在4月初至4月中旬,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10月末至11月初。

白腹鹞的繁殖期是4~6月。繁殖前期常成对在空中翱翔进行求偶表演,4月中旬至4月末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地上芦苇丛中,偶尔也在灌丛中营巢。巢呈盘状,由芦苇构成。每窝产卵4~5枚,偶尔有多至6枚和少至3枚的,卵青白色,大小为48.5~53毫米×37~39.5毫米,平均50.8毫米×38.2毫米。主要由雌鸟孵卵,孵化期33~38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全身被有白色绒羽,经过35~40天的巢期生活后才能离巢。

白腹鹞的整体种群未量化,但在俄罗斯和日本北部较为少见(del Hoyoet al. 1992)。该鸟各地种群数估算如下:中国台湾约有50~1,000只冬候鸟;韩国约50~1000只冬候鸟;日本约100~10,000繁殖对、约50~1,000只冬候鸟;俄罗斯约10,000~100,000繁殖对、1,000~10,000只候鸟(Brazil 2009)。该鸟种群趋势稳定。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注:隼形目 鹰科,其它鹰类)。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