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翅鵟鹰外文名Rufous-winged Buzzard Eagle,无亚种。
棕翅鵟鹰常站在树顶枯枝上或电线杆上,性孤独,单独活动。飞行轻快,动作敏捷。飞行时两翅不断鼓动,有时作直线飞行,有时围绕着某一地点作圈状翱翔。迁徙时通常下午3-4时成群在栖息地上空不停地盘旋,直至黄昏,才在栖宿地山坡树林中停息。通常贴近地面飞行或栖于窥伺猎物,也常徘徊于地上捕捉食物。通常分散活动觅食,但在迁徙期间,常结成小群,伴随追逐小型鸟类南迁。一旦检测到猎物,它就会下降并猛烈地打击,通常在高草的中间,然后返回另一个栖息地。
棕翅鵟鹰主要食物有小形啮齿动物、小鸟、蛇类、蜈蚣、蜥蜴、蛙类和各种大型昆虫等。
棕翅鵟鹰营巢于山地森林地带,常在疏林中树上或开阔地带孤立的大树上营巢。繁殖期在不同中的地区有所差别,在印度筑巢季节3-6月。在苏拉威西岛产卵主要在6月。巢是用树枝建造的相对较轻的结构,被放置在树木中不同的高度。有时也被放置在树木繁茂的区域边缘。每窝产卵2-3枚,卵有大小为平均46.3毫米×37.8毫米。其孵化时间是不确定的。尚不清楚幼鸟在巢中的停留时间以及亲鸟养育的时间。
棕翅鵟鹰分布面积仅为10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可能低得多,分布密度似乎相当低而且在下降。 在爪哇岛,该物种的数量直很少。在泰国东北部已经消失,邻近的老挝和柬埔寨也在不断下降。 即使它们可以以稻田作为狩猎场,但人类的存在和林地开放及照明对棕翅鵟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该物种的数最多可能达到1000只。 估计总数量在670-6,700只之间。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