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鸣禽

灰冠鸦雀

2022-11-04 13:28:59 177

灰冠鸦雀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黑褐色或暗红褐色,头顶至后颈灰色;眼先黑褐色或暗红褐色,有一条长的暗红褐色或黑褐色眉纹,从额沿眼上和耳羽上方向后到枕,其中在眼较狭窄而色淡,经过眼上方以后则变得粗著而宽,颜色亦较深暗;眼周棕褐色,耳羽和颈侧烟灰色,耳羽基处缀有褐色。背前部橄榄黄色,尤以肩和尾上覆羽较著,也有的上背呈橄榄灰色,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暗橄榄色,尤以肩和腰部较鲜亮。尾橄榄灰色,外翈羽缘较鲜亮。翅上覆羽和飞羽淡黄橄榄色,中覆羽内翈黑色。初级飞羽外翈基部棕红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朔羽缘淡黄色,内翈灰黑色,三级飞羽内翈橄榄棕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内外翈均具淡黄色羽缘。颏、喉和上胸桂红色或棕褐色,下胸较淡,胸侧灰而沾褐色,腹、两胁和尾下覆羽淡黄色,腋羽灰白色,翅下覆羽浅黄色。
虹膜砖红色或赭黄色,嘴粉红色,上嘴端斑白色,下嘴微沾黄色,脚蓝灰色。

灰冠鸦雀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灰冠鸦雀是中国特产鸟类,仅分布于甘肃(岷县、卓尼、舟曲)和四川(九寨沟县、青川县、平武县)。

灰冠鸦雀的详细介绍

灰冠鸦雀外文名Rusty-throated Parrotbill,是莺科、鸦雀属小型鸟类,无亚种。

25901e27d6e61561445ce45c34fa982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灰冠鸦雀是别列佐夫斯基和毕安科1891年依据俄罗斯中亚考察队1886年在甘肃省南部采集的标本订名的,截至2007年已知仅有4个分布点,即甘肃岷县、卓尼、舟曲以及四川九寨沟;其中甘肃的记录均来自1886年,以后100多年来在甘肃再未发现,1986-1988年3-5月中国以外观鸟者相继报道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天鹅海”附近箭竹丛观察到集小群的灰冠鸦雀,但未有影像记录。因此,灰冠鸦雀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为稀有的雀形目鸟类,其标本仅存于俄罗斯。

灰冠鸦雀是留鸟。灰冠鸦雀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和竹丛中,也栖息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常在林下灌木低枝上或草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结小群栖于芦苇地,或栖息于林缘稀疏草地及灌丛地带。

灰冠鸦雀主要仍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联络叫声为短促的嘟声,间以尖细高音“trr-trr-trr-trr…tsit-tsit-tsit…trr-trr-trr…tsit-tsit-tsit-it…”。

灰冠鸦雀筑巢于稀疏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混交林下的浓密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丛中,巢址海拔2700米,位于陡峭阳坡接近林线处。巢为结构精细的杯状巢,高约6.6 厘米,深约5.0厘米,巢口内径4.8厘米,外径7.0厘米。巢由干草叶与竹叶编织而成,巢壁外侧装饰有大量绿色苔藓。2013年6月10日,观察到2只亲鸟在巢址周边20米范围之内觅食,交替返巢喂食雏鸟,每次喂食间隔4-5分钟;6月19日(9天后)再次对此巢进行了检查,发现巢仍保持完整,但其内已无幼鸟,推测幼鸟已经出飞。

根据对已知记录、丰度和范围大小的评估,估计灰冠鸦雀种群有2500-9999只成熟个体(截至2016年)。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建立的许多保护区都有其合适的栖息地,但是人们对该物种的分布和丰富程度知之甚少,只有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有记录。

灰冠鸦雀面临的主要威胁可能是森林的丧失和破碎。自1960年代末以来,由于采伐木材、开垦和放牧,四川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大部分温带森林已经消失。竹子的周期性开花和死亡,加上温带森林的破碎,可能会影响其种群数量。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