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鸣禽

栗斑腹鹀

2022-11-11 11:46:32 224

栗斑腹鹀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雄鸟(夏羽):额、头顶、背、腰及尾上覆羽概淡棕栗色,上背羽具不明显的褐色羽干纹;尾羽黑褐,而羽基棕黄,中央一对尾羽污棕,羽轴褐色;最外二对尾羽的内翈具大形白色楔状斑;小覆羽淡灰,大和中覆羽淡黑褐,外翈棕黄;飞羽暗褐,羽缘淡棕色;眉纹和颊部污白色;眼先和颧纹深栗色;颏、喉和胸灰白色;腹部淡棕色,中央有一明显的心脏形栗色大斑;体侧和尾下覆羽淡棕黄色,翼下覆羽污白色。
雄鸟(冬羽):头部出现不明显的纵纹;上体各羽缘淡棕色;眼先、颧纹和腹部中央的心形大斑等均较覆羽深暗。
雌鸟(夏羽):额和头顶具褐色纵纹,上体各羽与雄鸟同;前胸具灰黑色斑点,形成不明显的半月环,很似赤胸鹀;腹部斑块较小而且色泽较淡。
雌鸟(冬羽):眼先及颧纹出现淡棕色羽缘;前胸的半月环较明显。
虹膜暗褐色;嘴暗褐色;脚淡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20-25克,♀19-22克;体长♂148-167毫米,♀145-164毫米;嘴峰♂8.5-10毫米,♀9-10毫米;翅♂73-79毫米,♀72-76毫米;尾♂70-75毫米,♀70-74毫米;跗蹠♂19-22毫米,♀19-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栗斑腹鹀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东亚区)。
繁殖于中国吉林与内蒙古交接的大兴安岭东麓南端,德龙岗与北大岗一带,为留鸟。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顶山、野马吐、龙泉、巨宝、大桩子、石灰窑、永茂铁矿至内守土有责突泉之间的广大地区和昂代山、那金、煤窑、东升、镇西、岭下等地区。此外通榆的边昭、蟾榆,长岭县的腰坨子,大安县的月亮泡和双辽县。吉林省东部珲春县的二道泡子、四道泡子和洋管坪等地,安图县的二道、松江等地。迁徙时见于东北的东宁、爱河、镜泊湖、阿城、帽尔山、哈尔滨、对青山、北戴河,内蒙古林西和辽宁省部分地区。
主要栖息于丘麓灌木草丛和干原。中国吉林省东部主要栖息于图们江沿岸及其附近的丘坡灌丛中,吉林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交界一带,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脚下和德龙岗与北大岗的干原中。在吉林省西部主要栖息于沙丘灌丛和杂草草原中。栗斑腹鹀是世界上稀有的鸟类,分布区奇特而呈岛状,从而栖息环境也随之而异。它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栖息于海拔300米的具有矮树的山坡草地或沿河两岸丘陵草地的灌丛间,西部内陆地区栖息于210-320米的低丘灌丛、山麓台地的干草原、砂丘灌丛和杂草草原中。

栗斑腹鹀的详细介绍

栗斑腹鹀外文名Jankowski's Bunting属小型鸣禽,无亚种。

110c49fcda1214df64cac7306cb1e36f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栗斑腹鹀冬季大多数进行游荡,北达中国哈尔滨,向南偶达沈阳和北戴河,仅有少数留在繁殖区。此鸟在地面活动时间较多,也有时在小树间,多单个或成对生活,很少集结成大群。性不怯疑,当人接近时方隐匿于灌丛或草中,特别是雌鸟孵卵时,接近一米远时仍不移动。

栗斑腹鹀的鸣声颇似三道眉草鹀,但声较低羽音节也少;声似“bee-bee- zi-z ou”,叫声多为二个音节而似“zi-zin”。此鸟仅在繁殖期多在矮树上发出强烈鸣唱,平时很少鸣叫。

栗斑腹鹀的食物主要物草原上杂草种子和荒地上植物种子,夏季有鳞翅目昆虫和鞘翅目小形昆虫等,并以此喂雏。

栗斑腹鹀在中国吉林省西部于4月末5月初开始配对,此时雄鸟激烈鸣啭,有时雌雄双双追逐。巢多筑于地面稀草丛中,少数筑于小灌木上。树上和巢多筑于栓皮榆的矮树上,巢不十分掩蔽而易于发现。巢呈浅碗形,巢材由大油芒和贝加尔羽茅草的草茎和草叶、细高茎、植物顶根和兽毛、马尾等构成。每窝产卵5-6枚。卵底色为莲花白色或淡青色,上缀许多极不明显点状或斑状的淡玫瑰色,远看形成一片,使全卵呈玫瑰色;并散有明显的丝状或草叶状的栗棕色条纹,多集中于卵的钝端,但未形成端环。年产1窝,仅雌鸟孵卵。

栗斑腹鹀的总数量可能少于500对,假设其他地方仍有未知人口,但可能少于200对(2008年)。 它被放置在250-999成熟个体的群族中,相当于总共375-1,499只,这里四舍五入到350-1,500只。 据估计,全国数量规模为1-10,000对繁殖对,移动数目为50-1,000只,中国为50-1,000只越冬鸟,<平均100对育种配对和<平均50只在朝鲜迁移 (2009年)。趋势论证:虽然缺乏一系列准确的数量调查,但在该物种以前丰富的许多地方出现极快速下降的报告显示,11年(三代)下降了50-79%(2008年)。

栗斑腹鹀是一种世界性濒危鸟类,仅分布于俄罗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南和中国东北地区。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由于环境的变化,已经成孤立的岛状分布,种群数量更趋减少。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93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