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斑腹鹀外文名Jankowski's Bunting属小型鸣禽,无亚种。
栗斑腹鹀冬季大多数进行游荡,北达中国哈尔滨,向南偶达沈阳和北戴河,仅有少数留在繁殖区。此鸟在地面活动时间较多,也有时在小树间,多单个或成对生活,很少集结成大群。性不怯疑,当人接近时方隐匿于灌丛或草中,特别是雌鸟孵卵时,接近一米远时仍不移动。
栗斑腹鹀的食物主要物草原上杂草种子和荒地上植物种子,夏季有鳞翅目昆虫和鞘翅目小形昆虫等,并以此喂雏。
栗斑腹鹀在中国吉林省西部于4月末5月初开始配对,此时雄鸟激烈鸣啭,有时雌雄双双追逐。巢多筑于地面稀草丛中,少数筑于小灌木上。树上和巢多筑于栓皮榆的矮树上,巢不十分掩蔽而易于发现。巢呈浅碗形,巢材由大油芒和贝加尔羽茅草的草茎和草叶、细高茎、植物顶根和兽毛、马尾等构成。每窝产卵5-6枚。卵底色为莲花白色或淡青色,上缀许多极不明显点状或斑状的淡玫瑰色,远看形成一片,使全卵呈玫瑰色;并散有明显的丝状或草叶状的栗棕色条纹,多集中于卵的钝端,但未形成端环。年产1窝,仅雌鸟孵卵。
栗斑腹鹀的总数量可能少于500对,假设其他地方仍有未知人口,但可能少于200对(2008年)。 它被放置在250-999成熟个体的群族中,相当于总共375-1,499只,这里四舍五入到350-1,500只。 据估计,全国数量规模为1-10,000对繁殖对,移动数目为50-1,000只,中国为50-1,000只越冬鸟,<平均100对育种配对和<平均50只在朝鲜迁移 (2009年)。趋势论证:虽然缺乏一系列准确的数量调查,但在该物种以前丰富的许多地方出现极快速下降的报告显示,11年(三代)下降了50-79%(2008年)。
栗斑腹鹀是一种世界性濒危鸟类,仅分布于俄罗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南和中国东北地区。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由于环境的变化,已经成孤立的岛状分布,种群数量更趋减少。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93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