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莺
无危别名:大嘴莺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眉纹淡白色,但不明显,通常仅眼前部分较清晰。
详细介绍
芦苇莺体型较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喜欢栖于苇茎和小柳树枝上。性活跃,行动敏捷、谨慎、常藏匿在灌丛或草丛中。
鸣声为单调沉闷的2-4声阵发性低鸣,有时模仿其它鸟鸣唱声。叫声为平静的"churr"声。
食物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食物87.5%是昆虫,主要是蝗虫,占50%,其次是鳞翅目昆虫、蚂蚁、蝽象等害虫。此外,尚有一部分杂草残叶。
繁殖期5-7月。营巢于离水面0.5-1.5米水域的芦苇和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和叶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马尾等。巢的大小为:外径6.5-9厘米,内径4.5-5.5厘米,高5.0-7.0厘米,深4-4.5厘米。每窝产3-6枚卵,卵呈蓝白色或绿白色,缀以褐色或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2(16-20)毫米×13.6(12.5-14)毫米。双亲共同孵卵和育雏。孵化期11-12天,留巢期10-14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分布范围
中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迷鸟记录见于江苏。国外繁殖于欧洲北部,经俄罗斯一直延伸至中亚和巴基斯坦,南至帕米尔高原,越冬在非洲东部。
芦苇莺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和水塘岸边灌丛和高草丛中,也栖息于长满芦苇、水草的沼泽湿地。
习性形态
纯色无纵纹,似布氏苇莺,白色眉纹短,无侧冠纹,上体灰褐色,腰部和尾上覆羽暖棕色,下体白色,上胸和两胁沾栗色,翅较长。虹膜橄榄色,上喙黑色,下喙偏粉色,脚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