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鸣禽

褐背鹟鵙

2024-08-20 13:33:00 31

褐背鹟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雄鸟上体自额、头顶、枕、后颈和头侧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背、肩、腰污褐色或黑褐色,下背和腰羽具宽的白色端斑,从而使腰部显为白色。尾上覆羽黑色,尾亦为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越往外白色端斑越大。两翅黑褐色中覆羽先端子白色,内侧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缘亦均为白色,共同在翅上形成的特有的白色翅斑。颏、颊下方及颈侧和肩前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其余下体半葡萄褐色或烟褐色,至尾下覆羽转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额、头顶、枕、后颈不为黑色而与背同为暗褐色或污褐色,两翅和尾亦为暗褐色,较少黑色,下体亦较雄鸟稍淡。
虹膜棕色或棕红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7-13克,♀7-14克;体长♂132-148毫米,♀136-152毫米;嘴峰♂11-13毫米,♀11-13毫米;翅♂59-67毫米,♀60-67毫米;尾♂58-69毫米,♀61-69毫米;跗蹠♂13-15毫米,♀13-14毫米。(注:♂雄性;♀雌性)

褐背鹟鵙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自印度、斯里兰卡、向东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南部和东南部,贵州中部和南部,广西西南部等地。栖息于海拔2000米左右及以下的山地阔叶林、雨林、针阔混交林中,也见于林缘疏林和稀树灌丛草坡,尤其是繁殖季节多栖息在茂密的山地森林内,冬季则多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的疏林地带活动,有时也出没在路边树丛和农田地边树上。非繁殖季常成群活动于林地中上层

褐背鹟鵙的详细介绍

0d0c332a42f80379a6e9117e877fc506 (2).jpg

褐背鹟鵙(学名:Hemipus picatus),又名褐背鹊鵙,为山椒鸟科鹟鵙属的鸟类,俗名褐背花伯劳。主要繁殖在海拔800-2100米的山地森林中,繁殖期3-6月。营巢于乔木树上,通常置巢于树冠层水平枝上外端,巢用细枝、草叶、草茎和草根组成,外层还有蛛丝、苔藓和地衣。巢呈浅杯状,结构较为精致结实。巢距地高3-10米,每窝产2-3枚卵。卵的颜色有两种,一种为淡绿白色、被有黑褐色斑,另一种类型为粉白色、被有黑褐色和红褐色斑。卵的大小为15-17毫米×12.4-13.7毫米。

  主要栖息在海拔2100米以下的山地次生阔叶林、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见于林缘疏林和稀树灌丛草坡,公路边或坝区的树丛间以及雨林。喜群栖,常与其他种类混群,于树间活动。仔细查找藏匿的或惊起的昆虫,然后似伯劳猛扑上去非繁殖季常成群活动于林地中上层。尤其是繁殖季节多栖息在茂密的山地森林内,冬季则多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的疏林地带活动,有时也出没在路边树丛和农田地边树上。

9ed2bb69ab0274c45890d7732e56d968 (3).jpg

在中国为留鸟,不迁徒。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常成群活动。多活动在乔木树冠层,有时也到小乔木和灌木上活动。觅食在树冠层枝叶间,多通过飞行捕食,偶尔也到地上觅食。

主要以昆虫为食,食物主要为甲虫、蝽象、蜂类、蛾类、蜻蜓、蝇类、叶蝉等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鳞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