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背鹟鵙(学名:Hemipus picatus),又名褐背鹊鵙,为山椒鸟科鹟鵙属的鸟类,俗名褐背花伯劳。主要繁殖在海拔800-2100米的山地森林中,繁殖期3-6月。营巢于乔木树上,通常置巢于树冠层水平枝上外端,巢用细枝、草叶、草茎和草根组成,外层还有蛛丝、苔藓和地衣。巢呈浅杯状,结构较为精致结实。巢距地高3-10米,每窝产2-3枚...
棕胸姬啄木鸟学名Picumnus rufiventris,外文名Rufous-breasted piculet,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燕尾刀翅蜂鸟学名Eupetomena macroura,外文名Swallow-tailed Hummingbird,具体习性不详。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灰头果鸠学名Ptilinopus hyogastra,外文名Grey-headed Fruit-dove、Grey-headed Fruit Dove,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塔宁巴岛冢雉(学名:Megapodius tenimberensis)外文名Tanimbar Scrubfowl,曾经是橙脚冢雉的亚种,2014年定为独立物种。塔宁巴岛冢雉单独和成对活动。杂食性的,在森林地面吃小无脊椎动物和各种各样的食物。生性害羞和神秘,但可在小树上栖息和短距离飞行,不能长途飞行。善长赛跑,速度快很难追赶上。和其他冢雉一样,在...
印支白腰雨燕(英文名:Cook's Swift,学名:Apus cooki),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
青藏白腰雨燕(英文名:Salim Ali's Swift,学名:Apus salimalii),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
紫针尾雨燕(学名:Hirundapus celebensis,英文名:Purple Needletail)是雨燕科针尾雨燕属的一种鸟类。具完全黑色的喉部和显眼的白色眼先。台湾屏东县垦丁垦管处保育课表示,受托负责过境猛禽调查的台湾猛禽研究会调查人员在2014年9月6日曾拍摄到一只未能即时辨识的雨燕,经将照片上传网路供鸟友及专家参考后,确认是菲律...
朱鹀外文名Pink-tailed Bunting,是朱鹀科朱鹀属动物,无亚种。朱鹀通常寂声。鸣声为急促的chitri-chitri-chitri-chitri。飞行或告警时发出清晰的银铃般的kvuit, kvuit叫声。朱鹀一般单独、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飞行弱而振翼多。栖息在高山草甸或灌丛中,主要以杂草种子为食,也吃昆虫。朱鹀的繁殖期在5-8月,筑巢于枝叶繁密的...
白点噪鹛外文名White-speckled Laughingthrush,中国西南部特有种。白点噪鹛的习性鲜为人知。有些著者将此种归为斑背噪鹛的一亚种。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1994)。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白腰杓鹬外文名Eurasian Curlew,有2个亚种。白腰杓鹬在中国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为夏候鸟,辽宁东部于4月和5月均见到和采得标本,或许亦繁殖。越冬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省。春季迁到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10月初至10月末,少数迟至11月初还见于东北繁殖地。白腰杓鹬常成...
中华鹧鸪喜欢活动于次生林、低矮灌木林、杂木林、尤其喜欢生活在上有稀疏树木遮顶,下方有落叶草少的环境。生活在低山间干燥的山谷内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上,多在灌丛、草地、荒山等环境中,有时也出现在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竹林中。它们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清晨和黄昏时常在山谷间觅食,晚上在...
鹗喜生活在水域周边的偏大猛禽,喜食活鱼,足底密布倒刺,在抓鱼瞬间可将“三前一后”的常态足爪型扭转至“两前两后”的对趾以方便抓握湿滑的鱼体。常翱翔于大型湖泊、水库、河流和海岸附近上空。在栖息地选择上,本种并不在意是淡水还是咸水,只要可以提供充足的鱼和没有太多浪即可。成年鹗在迁徙过程中大概每天需要500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