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乌尔黄鼠为群体散居性动物,昼行性,北方草原的代表种之一,但夜间偶尔也出洞觅食。活动规律有季节性变化,随季节的不同,黄鼠每日到地面活动的时间也不同,通常4—5月中旬,日活动最频在12—15时,6—8月,上午9—11时,下午16—18时为两个活动高峰。同时,黄鼠日活动与气候有关,气温上升到20—25℃,地面温度在30℃是最活跃。气温高于30℃,地温高于35℃;气温和地温低于10℃,风速大于5m/s;阴、雨天活动明显减少。其活动范围随生态期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刚出蛰时大部分鼠健壮,只有少数老、幼鼠极度消瘦。活动不敏捷,除休息外,还进行少量的取食活动。以后进入交配期,活动范围加大,有时跑到距洞300—500m处。
达乌尔黄鼠的活动范围一般在100m左右,其活动距离雌雄各异,雄性成体平均为89m,未成体平均为98m,雌性成体平均为89m,未成体平均为99m。活动距离的大小有季节变化,两性成体在4月的活动距离最大,5月、6月、7月三个月较小;未成年鼠的活动距离是7月大,8月小,9月又扩大。春季的活动较夏季频繁,鼠间接触广泛,特别是交配时期,每天出洞活动次数可达65次之多,在幼鼠分居时每天活动频次平均为11次。
栖息环境基本上是稳定的,春季交尾期过后便定居下来,在一般情况下,不再迁移。在密度高时,领域性不太明显。
达乌尔黄鼠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农田作物及牧草的绿色部分及种子,秋季也常扑食昆虫、青蛙和小型鼠类等。春季出蛰后以蒿类的根茎为食。在草原它们喜食蒙古葱、猪毛菜、阿尔泰狗哇花、冷蒿、乳白花黄芪,不取食禾本科植物如针茅、冰草、羊草等。在农区主要吃农作物的幼苗、瓜果、蔬菜、杂草和作物种子。成年黄鼠平均日食鲜草160.8g(干重41.57g),幼年黄鼠平均日食草量115.77g(干重29.53g)。
达乌尔黄鼠的嗅觉、听觉、视觉都很灵敏,记忆力强,对其活动范围内的洞穴位置记得很熟。它多疑警惕性高,边取食边抬头观望。出洞前在洞口先听外边的动静然后探出头来左右窥视,确认无敌害时一跃而出立起眺望,间息发出叫声,唤出同类出洞玩耍;一旦发现敌情,立即发出急促的鸣叫,让其同类赶紧避难。受到干扰惊吓有堵洞习性,一刻钟堵洞一尺多远,以保护生命安全。黄鼠凶暴,常因争偶互相撕咬。
成鼠除在交尾期偶有雌雄同居外,皆为独居。每只鼠都占有一组洞穴。洞分为栖息洞和临时洞。栖息洞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夏用洞和冬眠洞。依季节不同,夏用洞可改建为冬眠洞,冬眠洞亦可改建为夏用洞。临时洞为洞外活动或觅食时避难场所。1只鼠至少有1个栖息洞和数个乃至十数个临时洞。临时洞的多少往往和土质、鼠密度及天敌的数量有密切关系。冬眠前,将洞口用土堵死,造成一个封闭的环境,以防止冬眠期天敌的危害,也可以维持洞内温度的恒定。
达乌尔黄鼠有冬眠习性,一年内只有6个月的活动时间,大部分时间在休眠中度过。多数在9月末至10月中下旬入蛰,翌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蛰。黄鼠出蛰时间的早晚受地理位置影响,一般高纬度地区出蛰晚,低纬度地区出蛰较早。如陕西关中平原和山西晋南一带,2月中旬就可见到出蛰的黄鼠活动;陕北黄土高原在3月中旬;晋北、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3月下旬出蛰;内蒙古锡林浩特、正镶白旗4月上旬才出蛰,最迟可延至5月上旬。黄鼠出蛰顺序是先雄后雌,先成年鼠后亚成年鼠。雌鼠一般在雄鼠出蛰后10~20d左右出蛰。
出蛰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清明”节后,是雄鼠;第二个高峰在“谷雨”节前,是雌鼠 [3] 。出蛰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春季气温逐日回升,日平均上升2—5℃,地面温度4—6℃,地中1米深处温度2℃左右,雄鼠开始出蛰;当气温上升到10℃,地表温度升到12℃以上,雌鼠也出蛰。
刚出蛰的达乌尔黄鼠,遇到天气突然变冷,会产生反蛰现象,反蛰期间不吃食物。当气温下降至0℃以下,风速超过5m/s时,出蛰就会中断。气温回升到3℃以上时,又见出蛰。当气温达5℃时,出蛰数量较稳定。
达乌尔黄鼠入蛰的顺序是,先雄后雌,最后是当年生幼鼠。入洞后将通往窝的洞道堵塞,屈身蜷伏巢内,前肢紧抱头吻部,头部、臀部弯曲衔接成椭圆形,以侧卧姿势人眠。有的个体除冬眠外,尚有一个短期夏蛰,黄鼠在冬眠时生命活动大大下降,如心跳次数从每从分钟100—350次降到5—19次,呼吸次数从每分钟100—360次降到10—16次。当体温在2.5℃时每分钟心脏仅跳动5次。
达乌尔黄鼠每年繁殖一次,从3月末出蛰后,4月中旬雄性睾丸下降率达100%,这时雌雄彼此追逐,频频鸣叫,寻找配偶。接着雌体进入妊娠期,妊娠率达92%以上,妊娠期约为28天。不同生境和不同年龄组的雌性鼠,妊娠率没有差别。
初期胚胎发育较慢,后期则较快。通过观察子宫角的发育变化,发现未怀孕子宫角上下一般粗,透明为乳白色;而初孕2—3天,子宫角上即有圆而透明的胚胎,直径约2mm;怀孕5—6天,胚胎5—6mm;怀孕10天,胚胎10mm;怀胎20天,胚胎长20—25mm,怀胎28天,胚胎长32—35mm,宽25mm,重5—6g。
每胎平均产仔数5—6个,最多怀胎16—17只,最少2只。而根据胎盘斑数的统计平均为7.19个,说明达乌尔黄鼠在怀胎过程中,胚胎有吸收现象,平均吸收率为10.6%。不同生境、不同年龄组之间的达乌尔黄鼠怀胎数没有显著差异。
达乌尔黄鼠从交配到产仔28天。雌鼠从5月中旬开始分娩,6月中旬结束,分娩期约持续25天。初生幼鼠肉红色,无齿,无毛,闭眼。产后10天,仔鼠背部生毛,体长65—78mm,体重12—16g,20天仔鼠长出牙齿,睁开眼睛,体长80—100mm,体重24g。6月为幼鼠哺乳盛期,下旬可见母鼠带领幼鼠在地面活动,分娩后28天幼鼠开始独立取食。34—36天,分散打洞,开始分居,至7月则大量分居独栖。黄鼠从交配到幼鼠分居共经两个多月时间,幼鼠分居后不久母鼠也另挖新洞,做冬眠准备。
正常达乌尔黄鼠种群的雌雄比例接近1:1,但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性比则有差别,幼鼠中常常雌少雄多,2龄鼠的性比接近,3龄鼠以上则是雄少雌多。幼鼠占种群数量的58.18%,1—6龄鼠分别为18.64%、12.06%、5.48%、3.44%、1.62%、0.58%。
达乌尔黄鼠为地栖型松鼠科动物,通常栖息在以禾本科、菊科、豆科植物为主的典型草原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带。主要栖居于景观开阔地区环境较干旱的沙质土壤地带及靠山的缓坡地带的干草原及其毗连的滩地上。
黄鼠在各种栖息地内的密度,依季节变化和食物条件为转移。当农作物播种一个月左右,即立夏阶段,一部分鼠迁往耕地内,到秋季作物成熟时,又迁至原住地。所以黄鼠在一个地区内居住密度,由于繁殖和迁移的缘故,在不同季节内有很大的变化。早春荒滩地内多,到春末夏初有半数迁入农田或临近路边。
在农业地区,尤喜栖居于农田田埂、地格、路基、坟地及年代不久的撂荒地中,在牧区草原的最适栖息地多为居民点周围,因居民点周围牲畜经常走动,粪便较多,粪便多可招来更多的鞘翅目昆虫,而达乌尔黄鼠在入蛰前喜食昆虫,另外这些地方牧草较低矮,因为低矮草场容易发现天敌。在耕地栖息时则喜欢在地格、坟地和路旁等地方挖掘洞穴,因为这些地方食物丰富,昆虫较多,但不喜欢在高草地区或植被覆盖度较大的低洼地区挖掘洞穴。在丘陵地区喜欢在较高的地区挖掘洞穴,这里除易于发现天敌外,还可以防止雨水流入洞内。
达乌尔黄鼠不但无任何经济价值,而且是一种危害比较严重的种类,由于其数量多,食量大,对当地的农作物危害极大。黄鼠为害时并非取食植物的全部,而是选择鲜嫩汁多的茎杆、嫩根、鳞茎、花穗为食。春季它喜挖食播下的种子的胚和嫩根;夏季嗜食鲜、甜、嫩、含水较多的作物茎杆;秋季贪吃灌浆乳熟阶段的种子。以洞口为中心成片危害。咬断根苗,吮吸汗液,使幼苗大片枯死。一般麦田损失10%左右,严重地块可达80%。
最为严重的是它是鼠疫菌的主要天然宿主,能传播鼠疫、沙门菌病、巴斯德菌病、布鲁菌病、土拉伦菌、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黄鼠既能对农林牧业造成重大灾害,又传播疾病,也是许多食肉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应当加强生物调控措施的作用,利用天敌控制害鼠。首先,禁止乱捕乱猎,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的力度,禁止买卖各种野生动物的皮张,使狐、鼬、猛禽等天敌数量上升。其次,为黄鼠的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最终达到自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