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啮齿目

喜马拉雅旱獭

2022-10-28 15:32:08 345

喜马拉雅旱獭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鼻上部及两眼之间区域黑褐色,吻部常有黑色或淡黑棕色斑点,前额杂有浅黄色。口鼻部从鼻垫到眼以及从眼到耳基部的狭窄区域,颜色从鲜赭黄色到赭黄红褐色。整个体背面浅黄色和黑色混杂,其中背部中央区域更暗。两颊、四肢浅黄色。整个体腹面呈浅或橙黄色,毛基黑灰色。颅骨大而结实、扁平。眶后突发达,矢状嵴明显。鼻骨后端越过眼眶前缘水平。

喜马拉雅旱獭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国内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和新疆。国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

主要生活于海拔高度3500-5500m左右的高山草甸,耐干旱环境的能力较强。

喜马拉雅旱獭的详细介绍

喜马拉雅旱獭旱獭属的一种大型地栖啮齿类哺乳动物,广泛栖息于青藏高原草甸草原上,1500-4500m的高山草原,它们的数量不因草甸草原上不同的植被群落而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受地形的影响。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是喜马拉雅旱獭数量集聚的高密度地区,阶地、山坡上和河谷沟壁为中等,其他地区均为少数或没有。在平地上,它的分布多呈弥漫型,即在大面积上比较平均;在山坡、谷地和丘陵地带,往往沿着等高线呈带状分布,也有在小片生活条件优越的地块密集的情况。

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喜马拉雅旱獭营白昼活动。初春出蛰时,待日出,地面气温较高后,出洞先取暖,后寻食;午间也在洞外趴伏,日落前,即入洞。夏季天暖后,则晨曦和黄昏时期出洞较多。雨雪(春雪)时尚有活动的。冬季入洞冬眠,冬眠时洞口堵塞。活动范围常以巢域为中心,活动半径一般不超过500米,有较固定的路线。能直坐,如树桩,远眺瞭望,听觉发达,较难接近,发现异物时,作“咕比咕比”叫声,呼叫不已;当接近时,即钻入洞里。


喜马拉雅旱獭主要以采食草本植物来维持基本的生存,对洞口附近的草较少取食。在自然界中,对于放到洞口的多类食品(包括青草)均不取食。喜食带有露珠的嫩草茎叶、嫩枝。偶尔也会捕捉一些昆虫与小型啮齿动物作为食物,有时也会到农作区附近偷食青稞、燕麦、油菜、洋芋等作物的禾苗、茎叶。初春时候,青草尚未发芽,喜马拉雅旱獭也会挖食草根。

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喜马拉雅旱獭为群居动物,洞巢为家族型。每一个家族都是由一对异性亲獭与一二龄仔兽组成。有时数个家族聚居,曾在一洞中发现冬眠旱獭24只。在夏季也有一洞一兽情况。它们共同居住于一个洞系之中,幼崽性成熟后离开。


喜马拉雅旱獭一般只会筑一个窝巢,分为临时洞和栖居洞,栖居洞又分为冬洞和夏洞两种类型。冬洞与夏洞都可以作为繁殖与休息的场所。临时洞内部构造比较简单,只有室而无窝巢。冬洞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有几个洞口,洞口前面有土丘,多分布在栖息洞和觅食场所周围,作躲避天敌之用,亦可作为夏季中午的歇凉地。临时洞洞口较小,洞壁上的爪痕明显,出入处有足迹,有时亦有粪便。


喜马拉雅旱獭有冬眠习性,自春未即开始积脂供越冬生理上的需要。出入蛰时间取决于当地的物候,一般从9月份开始入蛰,至10月中旬入蛰完毕,翌年4月至4月底开始出蛰。入、出蛰时间基本上取决于牧草枯黄与返青时间。


喜马拉雅旱獭的毛在出蛰后发灰,且针毛尖磨折较为显著。每年换毛一次。春末夏初开始换毛,毛先从背部开始换,后扩展到两侧和臀部,再及头部、尾部和四肢,至秋初入蛰前新毛全部长成。


喜马拉雅旱獭一年繁殖一次,年产1胎,怀孕期约为35天左右,每胎2-9个幼仔,以2-4只为最多。


喜马拉雅旱獭毛皮品质好,皮板坚实柔韧,富有弹性,针毛平齐、绒毛丰厚,适宜做衣帽;尾毛和针毛刚性好,是制作高级画笔的上等原料;旱獭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油的味道近似猪油,既可食用,也可制成高级润滑油。

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喜马拉雅旱獭肉、油、骨均可作药用:


1.旱獭肉:治风湿痹痛、脚膝肿痛、痔瘘;


2.旱獭油:治风湿痹痛,脚生痒疮、痒疹、体癣、臁疮久烂;


3.旱獭骨:取四肢骨,晾干备用,除风湿,治筋骨疼痛及四肢麻木。


旱獭最大的危害是传染疫病,它们是鼠疫等病原体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寄生虫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旱獭在密度不高时,对草场危害并不大,只有数量较多时才能造成危害,与牲畜争草,每只旱獭活动期(即非冬眠期)总共可食牧草25kg;它们的挖掘活动破坏草场,洞口附近挖出的土,形成较大的土丘,由于挖洞较深,常把碎沙石块翻出地表覆盖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