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心颅跳鼠
易危别名: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体形小,尾细长,为体长两倍左右,尾毛稀疏,尾鳞可见,尾末毛特长。
详细介绍
三趾心颅跳鼠属于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该种虽然分布较广,但数量稀少。在全国标本都很少。分类上没有争议,有2个亚种。生态上信息非常少,研究很薄弱。
三趾心颅跳鼠为亚洲中荒漠地带特有种类,分布范围较窄,栖息于覆盖度极低的红柳,盐爪爪流动与半流动沙丘及大风通道而有流沙的地方或戈壁、沙丘,数量较多。洞道短直,结构简单。1982年在敦煌鸣沙山,偶见一洞,长约30-40厘米,洞口径3-4厘米。四月底开始繁殖,五月发现孕鼠,每胎3-4仔。黄昏及夜间活动,冬眠。以植物茎叶及种子为食。也猎食鞘翅目昆虫。天敌为鼬类。由于各个种的种群数量比较稀少,野外捕获相对比较困难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甘肃、宁夏北部。国外分布于蒙古。
习性形态
体长50-56mm。尾长约为体长的2.5倍,平均达120mm。耳高一般不超过12mm。体重10g左右。尾从基部起就有排列规则的稀疏白色长毛向两侧伸出,后端1/4形成褐色笔状毛束。尾基1/4在秋季显著膨大。夏季毛色灰棕色,腹面纯白。到秋季,毛色逐渐变淡,至全身灰白色,尾的毛束也变成灰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