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跳鼠属于跳鼠亚科(Dipodinae)。该种在中国分布较广,适应沙漠、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种群数量较大,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跳鼠。
三趾跳鼠为喜沙种类。尽管其栖息地在高海拔高度、地形、植被方面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沙地。在沙质冲积扇、河滩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砾石荒漠中的风积沙丘地段,多选择具有梭梭、沙拐枣为主的灌木荒漠、红柳沙丘、胡杨疏林沙丘,以及沙蒿、沙柳为主的沙生植被的环境作为栖息位点。
三趾跳鼠夜间活动,白天藏身在洞中,并用细沙掩埋洞口。傍晚出洞活动觅食,天色初明时,才重返洞中或另挖新洞。三趾跳鼠行动时只用后脚着地纵跳窜跃,最大纵距可达3m以上。尾不仅可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并能竖直敲打地面,增加弹跳力。一般的风沙和细雨并不妨碍三趾跳鼠的活动,但风速太大或阴雨连绵时,活动就会降低甚至停止。一旦风息雨停,跳鼠往往提早出洞而活动更加频繁。三趾跳鼠的活动强度随季节而异。4月份出蛰后,因食物不足,活动强度很低,随着天气转暖,植物萌发生长,跳鼠的活动逐渐加强。5月中旬因繁殖而达到全年活动强度的最高峰,7-8月份活动又逐渐减弱,到8月下旬,开始准备冬眠,形成全年活动的第2次高峰。一般9-10月进入冬眠期,入蛰有一定顺序,首先入蛰的是老年雄性个体,其次是成年雌性个体,最后为幼体。出蛰时间各地并不一致,一般在3-4月出蛰。
三趾跳鼠为弥散性分布,洞系构造较为简单,一般由洞口、洞道、窝巢、盲洞和暗窗组成。每个洞系只有1个洞口,洞道长短不一,通常为1.5-2m,但位于沙梁上的洞道较长,洞径7.5-9.5cm,巢室位于洞道末端,呈圆形,距地面约60-70cm,浅的在30cm以内。巢圆盆形,由细软杂草构成,直径约13-15cm。盲洞位于窝巢两侧。暗窗是由洞道或巢室挖向地表的预备通道,末端仅以一薄层沙土阻隔,当洞口部受到惊扰时,三趾跳鼠便会突然由暗窗中破洞而逃。洞口常为抛沙所掩埋,但抛沙不聚集成堆。
三趾跳鼠以植物的茎、果实和根部为食,也吃一些昆虫,其不需专门饮水,植物中的水分已足够其新陈代谢的需要。
三趾跳鼠出蛰后不久即进行交配,4-6月为繁殖期,妊娠期25-30天,胎仔数2-7仔,平均3-4仔。通常每年繁殖1次,极少数可产2胎。幼鼠第2年可达性成熟,但出生较晚的要过2个冬天才达性成熟。
三趾跳鼠在草场盗食沙蒿、柠条等固沙植物种子及其幼苗,严重损害沙地植被,破坏固沙造林事业。在农区,啃食作物幼苗,掏食瓜类。
2004年,中国的调查结果显示,三趾跳鼠的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随季节变动较大,9-10月为数量高峰期,其中幼鼠比例较大,约占36.7%,6-7月数量最低,种群密度不及9-10月的30%,其中又以成年和老年个体占优势,亚成体(上年幼体)仅占种群的13.8%。雌体比例略高于雄体,约为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