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中华鼢鼠
别名:瞎老鼠、地老鼠、原鼢鼠
纲目:啮齿目
体长:18-22厘米
保护级别:无危
中华鼢鼠属于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分类上争议较大。以前长期被认为属于鼢鼠科。1997年以来的多项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鼢鼠类和竹鼠,以及亚洲北部鼹形鼠亚科(Spalacinae)和非洲鼹形鼠亚科(Tachyoryctinae)组成一个进化支,和其他所有啮齿动物为姊妹群。因此,最近将其作为鼹形鼠科的亚科。在种类上,分类也很混乱,曾经很多亚种,这些亚种后又被提升为种。栖息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及华北地区草原地带,很少地面活动,终生营地下生活,在地面形成串珠状的土堆,土堆一般直径25cm左右,高15cmm左右。
中华鼢鼠终年营地下生活,不冬眠,昼夜活动,以植物地下茎和块根等为食,它特别喜欢吃番薯、马铃薯、胡萝卜和豆类等。在它们的洞里常常贮存有大量的食物,如豆类、番薯、新鲜的苜蓿、飞蓬和其他草本植物。喜栖于土层深厚、土质松软的荒山缓坡、阶地及乔木林下缘的疏林灌丛、草原地、高山灌丛,一年繁殖1~2次,每胎1~5只,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蒙古等地。
中华鼢鼠是农、牧业的主要害鼠,在农区,由于它们咬断作物根部,致使植物枯死,或者把整株的作物从地下拖走,造成大片作物缺苗断垄。由于大量盗运贮粮,影响作物收获量。在牧区,破坏牧草,挖洞推出的土成堆,减少草场面积。由于洞道纵横交错,害造成表土流失,促进草场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