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鼢鼠
近危别名: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体型中等大小,尾较短,体毛深灰褐色。
详细介绍
斯氏鼢鼠属于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斯氏鼢鼠是根据采自甘肃临潭的标本定名。是否是独立种曾经有争议,有时将其作为秦岭鼢鼠(<Eospalax rufescens>)的亚种。主要栖息于林间或灌丛间草地,有时也栖息于耕地。草食性。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分布范围
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甘肃和宁夏。一般栖息于黄土高原、草原、耕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临潭东南。
习性形态
个体在鼢鼠中属于中等。体长175-225mm。尾较短,约为体长的25%,尾上被浓密的毛覆盖。鼻部没有毛,形成一个像僧帽的无毛区(称为鼻垫)。主要在地下生活,在其洞道上的地表面留下高15-20cm的成排的土堆。前足强大,爪长,眼睛和耳朵退化,毛全身体毛绒毛状且密实,这些特征表明它适于掘土。但斯氏鼢鼠的爪相对中华鼢鼠和罗氏鼢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