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啮齿目

棕背䶄

2022-11-07 16:00:04 209

棕背䶄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在䶄类中,属于个体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22。尾中等,27-35mm,约为体长的30%,比例大于红背.。身体背面棕红色。侧面颜色显著淡,腹毛黄白色。其主要鉴定特征在头骨和牙齿,其腭骨后缘为一横骨板,不形成纵嵴,没有翼骨窝。第3上臼齿内侧仅有2个角突。

棕背䶄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较广,横跨古北界。国内分布于新疆北部和东北地区。国外分布于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

棕背䶄是典型的森林鼠类之一,栖息于针阔混交林、阔叶疏林、杨桦林、落叶松林、栎林、沿河林、台地森林及坡地林缘等生境中。

棕背䶄的详细介绍

棕背䶄属于䶄亚科(Arvicolinae)。种的地位很稳定,但属的地位有较大争议。该种于1846年命名, Miller (1900)年建立 <Craseomys>亚属,并把棕背.作为该亚属的唯一种。后来, Thomas(1907)提升 <Craseomys>为属,再后来,很多科学家把 <Craseomys>属作为 <Clethrionomys>的同物异名, Musser & Carleton(2005)认为该类群最早的名称是 <Myodes>,恢复 <Myodes>作为该类群的属名,并把 <Craseomys>作为 <Myodes>的同物异名。 Tang et al.(2018)通过分子证实 <Craseomys>是独立属。棕背䶄是典型北方种类,分布于北方针叶林、灌丛。在种群数量大时,对森林有一定危害,取食种子,啃食幼苗。

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棕背䶄夜间活动频繁,白天也偶有所见,不冬眠,居住在林内的枯枝落叶层中,在树根处或倒木旁经常能发现其洞口,有时还利用腐烂的树干洞作巢。冬季在雪层下进行活动,在雪面上有洞口,雪层中有纵横交错的洞道。


棕背䶄属杂食性,除植物外还采食小型动物和昆虫,其食性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两季,棕背䶄最喜食植物的绿色鲜嫩部位,此外,对纤维成分较高的植物,如胡枝子、北悬钩子的茎叶也都喜食;特别是在早春季节,棕背䶄还喜欢采食一些小型动物,如蛙类和鞘翅目的某些昆虫。入秋以后,棕背䶄所喜食的植物绿色部分大多枯萎或枯黄.纤维化程度加大。因此,它们除采食一些残余的绿色部分外,多改变为采食营养成分较高的植物种子。冬季及早春除了吃种子以外,往往啃食树皮。采食时常攀登小枝啃食树皮和植物的绿色部分,有时还把种子等食物拖入洞中。

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棕背䶄的天敌有香鼬、白鼬、伶鼬、长耳鸮、短耳鸮、乌林鸮、猛鸮等。


棕背䶄一般4-5月份开始繁殖,5-7月份为繁殖高峰期。年产2-4胎,每胎4-13只,平均6-8只。在中国东北柴河地区,3月开始交配,4-6月份约有80%-90%的雌鼠妊娠。到4月下旬约有一大半进入第2次繁殖,一小半进入第3次繁殖,到6月份就出现进入第4次繁殖期的个体。在一般情况下,4月份开始繁殖,5-6月份繁殖力最高,到8月份繁殖基本停止,9月份仅能发现极少数的孕鼠,春季出生的幼鼠能在当年参加繁殖。因此,在棕背䶄的种群中,5月份以前以隔年鼠为主体,7月份则以当年鼠为主体,9、10月份几乎全是当年鼠。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