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绒鼠属于田鼠亚科(Arvicolinae),分类鉴定长期混乱,很多时候放入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作为亚种。鉴定特征上也因牙齿变异而混乱不堪,以前认为很多省均有分布。Liu et al.(2012,2018), Zeng et al.(2014)发现大绒鼠仅局限于漾濞河以西的云南及四川的凉山山系。
大绒鼠以夜间活动为主,1日有2个高峰:黄昏前(19-21时)和黎明前(5-7时)。觅食活动与栖息场所食料丰缺有关。缺乏时可暂时迁移至有食物的地方;粮食入仓,田间缺粮季节偶也迁入室内。
大绒鼠是洞栖的鼠类,洞多分布于灌丛根部、树根及杂草丛下,洞系除临时洞外均较复杂,洞口和岔道均可以很多。洞口多向东向南开,洞口外有成堆细土,几个洞口间及外围有明显的外鼠道。洞型结构较为复杂,洞道分叉较多,洞口可多至数十个。洞道可长达2.5-6m,甚至10余米,洞道可分岔,洞口可有10余个或更多。窝巢直径10-15cm,鼠巢有的筑在地表草丛中,深的可在离地面50cm。鼠巢以野草、谷秆、树叶等筑成,一般雌雄同居。
大绒鼠是杂食性的鼠种,但以绿色植物的嫩叶、幼芽、含水量较高的植物茎、花及种子为主,它有在洞穴中储粮的习性,尤以秋末为甚。
大绒鼠产仔不多,每胎通常2-4仔。每年繁殖2-3次,一年中除冬末春初外均是繁殖期,但仍显现夏峰期(约5月)和秋峰期(约9月),以秋峰期繁殖率最高。
据中国剑川地区调查(1974-1978),在有大绒鼠分布的地区捕到的啮齿类24种中,以该鼠为最多,占34.8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