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兔尾鼠是典型的半荒漠草原种类,耐寒。分类上曾经列入兔尾鼠属(<Lagurus>),Gromov & Polyakov(1992)从形态上把二者分开,使 <Eolagurus>成为独立属,但独立属地位是否成立,需要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黄兔尾鼠为昼间活动鼠类。温暖季节的出洞活动时间大体与当地日出与日落时间相符合,但在阴雨刮风等气温较低天气条件下,活动性明显降低。地面活动主要是觅食。取食范围不大,多在距洞口1-5米左右,很少到10米以外取食。行动迅速,每次采食时间仅10-20秒,将植物杆茎咬断,很快拖回洞内,或置于洞口附近,然后立即再次采食。连续采食10-20次后,才在洞内停留一个时间。冬季不冬眠,栖息地覆雪后,则在雪被之下凿掘纵横交错的“雪道",并在其间活动,一般不到雪面上来。
黄兔尾鼠群居。每一个洞群约占地10-100m2面积。数量高的年里,洞群联成片,分不出彼此的界限。一般有20-30个洞口,最多可达50-100个洞口。洞口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4-6cm。凡有黄兔尾鼠居住的洞群,洞口外可见到其粪便。洞口呈30。-40。的角度倾斜向地下,洞道距地面约27-40cm。洞道交错,每个洞群洞道总长约20-50m,约有洞口5-8个。有1-3个窝,窝内垫干草,供产仔用。还挖些临时浅洞,临时藏身,以避天敌。
黄兔尾鼠夏季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对栖息地内各种牧草均不避忌,甚至撩荒地中的猪毛菜和骆驼蓬等亦不拒食。秋季亦取食种籽。未见黄兔尾鼠有冬藏习性,冬季在雪下觅食。
黄兔尾鼠每年4月中旬开始繁殖,9月中旬繁殖结束,一年产仔3-4窝,妊娠期约20天。每窝产仔平均7(3-12)只。当年产的第1窝幼鼠秋季性成熟,可参加繁殖。
黄兔尾鼠的数量变动剧烈。大发生时,对草场植被破坏严重,可使牧场产草量降低30%-40%。其挖掘的洞系遍布草场,并将下层生土堆积地表,覆盖了原有植被,造成地表裸露。黄兔尾鼠不仅将洞口周围的可食植物啃光,而且还迁移到它处觅食。因而常给牧场带来灾害性损失。在农牧交界的地方,它们还会集群盗食苜蓿、禾苗及瓜秧。兔尾鼠也是红斑丹毒、土拉伦病、鼠疫的传播媒介。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