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沙鼠属于沙鼠亚科(Gerbillinae)。种级分类地位稳定,亚种多,达15个。新疆是红尾沙鼠的东部分布边缘。是沙漠绿洲的常见种,常与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混居。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栖居的纯沙漠地带没有红尾沙鼠分布。一年有2个繁殖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8月,每胎平均6仔。
红尾沙鼠昼夜活动,无休眠。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忙于交配繁殖和清理越冬洞穴及挖掘新洞。夏末秋初,大批当年成熟的个体从洞穴中迁出及忙于储粮和准备越冬新洞,活动也较频繁。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季节,活动较少,甚至不上到地面活动。气候炎热时常傍晚和夜间活动,气候寒冷则多于昼间活动,常常是仅蹲坐洞口晒晒太阳。春季活动是由日间向夜间的过度时期,4~5月常是傍晚走出洞穴开始活动。9~10月则经常清晨出洞活动。活动时期,非常活跃,一夜之间进出洞穴数次至10多次。
红尾沙鼠群栖,但洞穴不似大沙鼠集中成群,较为分散。洞穴常见于高地,丘陵的低处灌木丛下。绿州、农田则常沿路基和灌渠两侧斜坡分布,也常在花园、果园、谷地及建筑物、院墙等处的基部筑洞。洞穴复杂,有繁殖、储粮、越冬的固定洞和活动保护的临时洞之分。越冬期洞穴最为复杂,有洞口3~15个,通道长6~20m,巢室距地面深可达1.5~2m,仓库数个,仓库距地面40~80cm。春夏季繁殖期常利用越冬洞穴,或另筑新洞。但巢室上移,距地面50~60cm。临时洞穴较简单,无巢室和仓库,只是临时的隐匿场所。临时洞常常分布在固定洞穴的周围,与红尾沙鼠的取食有关。洞口较少,一般仅2~3个,通道长数米,深度一般仅20~60cm。固定洞和临时洞之间,洞口与洞口之间有明显的鼠道相联络,所以洞群占地面积较大,从数平方米至百余平方米不等。
红尾沙鼠食性很杂,基本食物为禾本科植物、豆类和蒿属植物,猪毛菜、沙生的灌木、速生植物等,可食植物几十种至上百种。食取它们的种子、果实、鳞茎、根茎、枝叶等。农区谷物成熟时,红尾沙鼠常常迁向农田,食谷物种子并储存食物过冬。也食取一些动物性食物。红尾沙鼠储存越冬食物的本能十分强烈,夏末秋初即开始储粮,种子、谷物等未成熟时,储粮主要是植物的新枝芽和嫩绿部分,待种子成熟结实,则以储存种子谷物等为主。洞穴中储粮可多达几十公斤。
红尾沙鼠繁殖力很强,一年繁殖2~3次,每胎产仔4~9只,个别还可更多。中国新疆地区红尾沙鼠从4月初开始交配繁殖,中亚南部可从2月底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季,5月即可见幼鼠出洞活动。直至9月底10月初结束。春季繁殖力最高,参加怀孕的雌鼠比例亦最高。夏秋季由于气候、食物等条件限制,繁殖力有所下降。红尾沙鼠孕期约25天左右,新生幼鼠眼未睁开,体表无毛,3~4天后开始长出毛,全部长齐需10多天,10~15天后睁开眼睛。3个月左右幼鼠即达性成熟,并加入秋季的繁殖种群。红尾沙鼠的繁殖,特别是春季繁殖,很大程度与春季的降雨多少有关。干旱少雨时,繁殖力低,多雨湿润的春季,繁殖力较高。而干旱炎热的夏季,繁殖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