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鼠属于鼠亚科(Murinae)。种级地位稳定,但同物异名很多,在这些同物异名归并上意见分歧较大。该种主要栖息于农田和灌丛,一般不在房屋内。和同属的褐家鼠接近,但耳朵比褐家鼠大得多,尾长也比褐家鼠大。对农田有一定危害。
大足鼠主要在夜间活动,以晨昏最活跃,白天多伏于洞内。外出寻食有一定的活动路线,路线有杂草之处便咬断杂草,劈成小径。大足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迁移和趋食性迁移特性,这种迁移习性在种群繁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足鼠的洞穴多在荆棘灌丛和岩石缝隙中,每个洞有4-5个洞口,洞口一般开于向阳处,洞口直径约6厘米,洞道极长,入洞口在田埂上面,后洞口在贴近水沟边的灌丛中,入洞口进入洞道约40厘米后逐渐开始向下,另一个叉道通向天窗洞,窝距地面深度约98厘米,距入洞口水平距离253厘米,窝用稻草、树叶、杂草组成,窝的直径为13×15厘米,在距出洞口水平距离约45厘米处,洞道开始分叉,通向二个出洞口。出洞口极其隐蔽,贴在靠近水沟边的灌木丛中。
大足鼠主要以种子为食,喜食玉米和稻谷,亦食浆果、草籽草根、嫩芽和其他小型鼠类及田螺、鱼、螃蟹等。
大足鼠繁殖力强,全年除12-1月外均能繁殖,5月是全年繁殖的高峰期,但一般春秋两季繁殖,胎仔数3-11只,平均4-6只。
在中国,大足鼠的数量随着地区、生境和年份的不同,差异很大,这很可能是降雨量和温度引起的。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