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纹岩松鼠
易危别名:白纹岩松鼠、白喉岩松鼠、福氏岩松鼠、弗氏岩松鼠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体侧面从肩至臀部有一个狭长白纹,在白纹下方为一个黑纹.
详细介绍
侧纹岩松鼠身体大小似岩松鼠。栖息于多岩石山区。营地栖生活,但也善于攀爬树木。常在昼间活动,行动敏捷,在岩石缝隙中穴屠筑巢。以坚果、种子为食,能窃食谷物等农作物,对农林有一定害处。在华北5、6月间,幼仔即能出巢独立生活,可见母体是在3、4月间交配,4、5月间分娩的 。
分布于云南省澜沧江以东的滇西、滇西北,以及四川南缘,为易危种。冬毛可作饰皮。骨骼风干后,有活血祛风之功能,具一定的药用价值。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云南、四川西部及西南部、广西西南部。
侧纹岩松鼠栖息环境主要为岩石多的稀树灌丛丘陵山区。地上活动为主,善于攀爬,行动敏捷,筑巢大多筑于岩缝中。食物以植物的果实、种子为主。
习性形态
体型与岩松鼠相似。 喉部中央区域具白色斑块,面颊、耳、 颈侧呈棕褐色,体侧面有一条狭长的白色纹。尾稍短于体长。身体背部暗 棕褐色,腹部淡赭黄色。前后足棕褐色。 尾毛暗棕褐色、毛尖白色。脑颅低平, 鼻骨长大于眶间宽。听泡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