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蹶鼠
未列入别名:小蹶鼠、蹶鼠、中国蹶鼠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尾极长,约为体长的1.5倍。
详细介绍
中华蹶鼠属于跳鼠科蹶鼠亚科(Sicistinae)。该亚科全世界13中,中国4种。中华蹶鼠是分布区最南的种类,也是2种在森林活动的种类之一。该种种级地位稳定,没有争议。虽然分布区较广,但种群数量不大,属于比较珍稀的啮齿类。
中华蹶鼠是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陕西极少数地区。 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3000-4000m的针阔叶混交的草丛中。多夜间活动,善攀缘。以植物的茎、叶、嫩芽和种籽等为食,亦吃昆虫。每年繁殖1胎,产3-6仔。
该种自命名到今的一个世纪,在我国仅少数地区有发现。近40来年先后采到20余只标本,是十分稀有的物种。因数量稀少,关于本种的生物学所知甚少,有关信息很缺乏。估计若栖息地不遭破坏,其生存当无严重威胁。
分布范围
分布于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为高海拔(2500m)以上的森林及林缘灌丛物种。
习性形态
个体小,体重平均8.5g,体长平均62mm;尾较长,平均128mm,超过体长的2倍;后足显著长于前足,但不像其他跳鼠类,后足相对较短,等于或略小于前足的2倍。显示有一定的跳跃能力,但不强。身体背面颜色黄褐色,杂有显著的黑色毛。腹毛毛基灰色,毛尖灰白色。尾上下一色,覆盖短毛,尾端不形成毛束。耳褐色。前后足指(趾)黄白色,跗跖部及腕掌部灰褐色。头骨吻鼻部尖长,脑颅浑圆。眶间宽相对较大。上门齿唇面橘黄色,下门齿唇面白色。颧弓向下,和上齿列咀嚼面几乎在同一个水平面。有1颗上前臼齿,无下前臼齿。臼齿(颊齿)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