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田鼠种的地位稳定,但所属那个属长期存在争论,有时放入田鼠属(<Microtus>),有时放入白尾松田鼠属(<Phaiomys>)。分子系统学最终确认是独立属,即毛足田鼠属(<Lasiopodomys>)。没有亚种分化。主要栖息于沙质重的草原地带,呈聚集性分布,其适宜生境内,种群数量一般都较大,常常对草场造成严重危害。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夏季白天和夜晚均活动。
布氏田鼠体形颇似䶄属,毛相当粗硬,较短,尾巴相当短,尾上覆盖着一层直硬的毛,耳朵也短,前足有利爪,背毛沙黄色,针毛基部黑褐,毛尖灰黄色,腹毛淡黄。
布氏田鼠白天活动。春冬季中午出洞,夏季则在上下午温度低时活动频繁,秋季全天活动。在冬季1-2月,一般都将洞口堵塞,躲在洞穴内靠其储粮生活,但在无风晴朗的日子里仍外出活动。春季自3月中旬开始,布氏田鼠在地面上的活动迅速增加,活动高峰在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呈单峰形。活动范围要比其他季节大,最远可达500m。全年中以夏季在地表活动的时间最长,超过15-16h,出洞早,归洞晚。每天有清早、傍晚两个活动高峰。
布氏田鼠挖洞能力强,洞系复杂,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即越冬洞、夏季洞和临时洞。临时洞的结构十分简单,一般只有两个洞口,洞口之间有1~3m长的洞道。夏季洞多为新挖掘的洞系,无仓库;巢室较小,最大的为17cmX17cmX23cm;厕所也不明显,通常有3-10个洞口,洞道总长度为4-11m。越冬洞系均为使用一年以上的洞系,结构最为复杂。每个洞系通常有洞口8-16个,有时可达数十个,洞口之间有跑道相连。越冬洞的地下部分有巢室、仓库、厕所等,各部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地下洞道贯通。大部分洞道都分布在离地面垂直深度12-22cm处,以17-40cm的斜行洞道开口到地面。洞道和洞口的直径4-5cm。有时上行洞道靠近地面时形成盲端。每个洞系通常只有一个主要巢室,有时可达4个。巢室通常是洞系最深的部分,其顶部离地面的垂直深度一般为29-37cm;筑巢材料以多根葱最为常见,并杂有隐子草等植物。通向巢室的地下洞道少则4、5条,多则10多条不等。此外,在同一个洞系中,除巢室外,在洞道的交叉处,尚可发现有膨大部分,里面也有垫草,但其容积却远比越冬巢小。每个越冬洞系一般有1或2个仓库,多至4、5个;仓库大多呈不规则长形,位于洞系的边缘,仓库的跨度较大,而且顶盖又薄,因此容易为牧畜踏陷。尤其在乘骑奔跑的时候,猛然陷入,往往造成人畜伤亡事故。此外,在洞系中尚可发现数处堆有鼠粪的厕所。
布氏田鼠所吃的食物,46%是羊草,其他8%-19%是冷蒿、寸草台、多根葱及针茅。体重42-55g的成体,夏季吃鲜草日食量为38g,若折合成干草,约14.5g。 [2] 布氏田鼠不冬眠,有秋季储食习惯。约在8月下旬或9月初开始储粮。储粮时,鼠类要清理旧仓库或挖掘新仓库,洞群上开始出现新的松土和霉烂草屑等。鼠类的衔草活动,显得愈来愈频繁,此时的跑道也变得更为清晰可辨。仓库中的储粮,一般都分门别类,比较整齐,每个洞系中的总储粮量可达10kg以上。
布氏田鼠性成熟早,1月龄即达到性成熟。首次产仔一般在2月龄。繁殖能力强,繁殖期3-8月,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开始繁殖,而秋季月平均温度低于10℃时停止繁殖。1年繁殖2-3胎,每胎产仔2-15只,平均7-8只。繁殖期集中在春季,春季怀胎以8-10只者最多,夏季则以7-9只者最多。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