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豚(学名:Orycteropus afer),别名:土猪、食蚁熊、非洲食蚁兽、蚁熊,是管齿目土豚科土豚属哺乳动物,是活化石动物,化石时期:上新世至现代。全身黄褐色,体毛稀疏;头部窄而长,吻部前突呈管状;舌细长,富黏液,能延伸,这主要是为了取食洞穴中的蚂蚁;耳长、大而薄;四肢粗强,趾端具强大而锐利的爪;尾呈圆柱形,尾肌很发达,基部粗,末端变细,皮肤厚实,好似一只小野猪。
土豚是南非和非洲中部哺乳动物,长着兔子耳朵的大象。体长1~1.5米(3英尺3英寸—4英尺11英寸),算上尾巴可达2.2米。耳长,吻如猪,舌长而粘。无蹄、有锋利的爪,爪强而有力,第二和第三趾以蹼状组织相连,善掘洞。栖草原和林地。食蚁和白蚁。夜行为主。又称蚁熊或土猪。
土豚为大型食蚁兽。体型类似大袋鼠,但颇肥壮,体重50~60千克;皮厚,红褐色或白色,被有稀疏刚毛;头部窄而长,吻部前突呈管状;舌细长,富粘液,能延伸;耳长大而薄,类似驴耳;四肢粗强,趾端具强大而锐利的爪;尾呈圆柱形,尾肌很发达,基部粗,末端变细,长约48~60厘米。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东非至南非。土豚是一种稀少的奇特动物,特别是牙齿与众不同,成年时上下颌仅可见2对前臼齿和3对臼齿,这些臼齿并没有齿根,而且每颗牙都拥有管状的髓腔,无门齿和犬齿。牙齿终生生长,齿的内部全为齿质。自中央髓腔发出多数平行的管状延长部,所以在咀嚼面上,呈现为多角形小管的集合体。牙列由1对下部牙骨板和2对上部牙骨板组成。每个骨质骨板的咬碎表层由牙质的定域部组成,而牙质又是由一般们于牙骨板表面的牙质柱组成。这些牙质是用来对付厚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它们的小乳牙在动物出生之前就已经脱落了。
土豚主要栖息在丘陵和半草原地区。独自生活在较深的洞穴中。极善于挖土,掘进速度快,几分钟内就能遁入土中,堪称动物界的“隧道挖掘专家”。夜间活动,以利爪抓破蚁丘,用长舌粘白蚁充食。性懦弱胆小,缺乏自卫能力,全靠灵敏的听觉察知外部敌情,尽早地隐匿或逃入洞内。幼土豚裸而闭眼,待半年后始出洞。土豚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单独生活,领地意识弱;夜行性,白天躲在洞穴中休息,黄昏至清晨时分觅食活动,高度发达的听觉感知系统,能够侦听周围环境中微弱的声音。这种敏锐的听觉帮助它们感知潜在的威胁,这样可以躲避高温和猎食者。在夜间,它们可以行进10到30公里,经常停下来嗅闻并将它的“猪鼻子”压在土壤上,鼻中隔上的肉质感觉器官可能检测到微小的地下运动,当发现地下有蚁穴时,土豚就用长达30厘且沾满粘液的舌头舔食蚂蚁或白蚁。
土豚属于杂食性动物,且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食物包括各种昆虫、小型啮齿类以及鸟卵,但最主要的食物以蚂蚁、白蚁为食,粗壮的四肢和锋锐的趾爪表明土豚是杰出的“挖地虎”,它打洞的速度超过10名使用镐锄的成年人。非洲草原上的白蚁穴高有数米,硬似水泥,刀砍斧剁也仅能留下浅痕而已,但土豚对付它则显得游刃有余,它抓破蚁丘后用细长的粘舌粘食四散奔逃的白蚁,土豚的饭量很大,一夜可以吃掉50000只白蚁。与食蚁兽的区别是夜行为主。
土豚挖掘的洞穴通常具有多个出入口和多个隧道,能形成一个复杂的地下网络,一些动物选择将它们的巢穴建在土豚挖掘的洞穴中。
季节性繁殖动物,一夫多妻制,夏天产仔,土豚每年3~5月发情交配才会在一起生活,雄性和雌性土豚会进行交叉繁殖,雄性的生殖器会产生麝香,而雌性则从肘部的腺体中产生这种麝香,这种气味有助于交配的吸引和发生,雌兽的妊娠期约7~9个月,10~11月分娩,每胎仅产1仔,幼年时期的土豚,就跟无毛猫一样,浑身光溜溜的,也不睁眼,幼崽6个月大时就能够独立生活了,2~3岁性成熟,寿命8~12年 。
在非洲,土豚的窝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洞穴长达3~12米,但有时彼此相连能绵延十几甚至几十公里,糟糕的是随遇而安、行踪不定的“房主”记性很差,常常忘记旧窝而另建新宅,所以土豚的家往往被其他动物借用,在里面能找到蜥蜴、蟒、眼镜蛇、蜜獾、疣猪甚至狮子豹子这样的大型动物,当地土著偶尔也利用土豚的窝躲避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