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咬鹃
二级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飞行力较差,虽快而不远
详细介绍
橙胸咬鹃外文名Orange-breasted Trogon,有5个亚种。
橙胸咬鹃常常单个或成对活动;树栖性,或攀于小乔木的顶枝间啄食野果,或静立于树桠上俟机突袭飞过的昆虫,偶尔也尾随着飞虫而去,飞行力较差,虽快而不远。
橙胸咬鹃的繁殖期为 3-5月,营巢于天然的树洞之中,或者在残存的树干上自己掘洞筑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淡咖啡色,形状为圆形。孵化期为17-19天,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为晚成性。
橙胸咬鹃过去一直是中国主要狩猎鸟类之一,拥有较大的种群数量。1985年以来,由于环境恶化和过度狩猎,种群数量已急剧减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2170只。全球报告,1955-1974年,在北美的越冬种群数量为20万只,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分别为25万和 55000只,主要是太平洋亚种;欧洲约为30万只 (Philippona 1972),主要是指名亚种;加拿大亚种估计为1800只,阿拉斯加亚种估计为1500只,格陵兰亚种估计为12000-15000只。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越冬在北美洲、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海、中亚、印度、缅甸、日本、朝鲜。
中国分布: 越冬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迁徙期间遍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华北、新疆、西藏等地。指名亚种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山东及河北。越冬区在长江流域及华东各省至湖北、湖南及台湾。也见于西藏南部。冬季有约2万个体在鄱阳湖。
主要栖息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生活于热带雨林,特别是次生密林,也出现于小块丛林、竹林和疏林中。
习性形态
雄性成鸟头上部及两侧暗赤红色,部分标本头上因少红色而显出以棕褐色为主;背及两肩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栗色。尾羽中央一对栗色,具黑色羽端;相邻一对羽基部及羽干旁边栗色,余部黑色,再向外一对全黑色;最外侧3对黑色而具宽大的白端斑,其中最外侧的一对外缘更全白。翼上小覆羽与背同色;初级覆羽灰黑色;翅余部黑色,其余覆羽、三级飞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密布白色虫蠹状细横纹,最外侧7片飞羽有白色的羽干和羽缘。颏淡黑色;喉至胸由亮赤红至暗赤红色,后者有一狭形、或有中断的白色半环纹,下胸两侧在部分标本中见有露出棕褐色成块斑状;以下为赤红色至洋红色。
雌性成鸟头、颈和胸纯为橄榄褐色;腹部为比雄鸟略淡的红色;翼上的白色虫蠹状纹转为淡棕色。
虹膜淡黄色;嘴黑色;脚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95-110克,♀91-105克;体长♂315-368毫米,♀318-350毫米;嘴峰♂18-20毫米,♀18-22毫米;翅♂150-158毫米,♀150-154毫米;尾♂199-221毫米,♀195-200毫米;跗蹠♂15-17毫米,♀15-17毫米。(注:♂雄性;♀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