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雨燕
无危别名:Asian Palm-swift,Cypsiurus balasiensis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身体黑褐色,尾呈深叉状。
详细介绍
棕雨燕以棕榈科树木的树冠及其下垂的枯叶、棕披层为营巢歇息地点,巢紧贴于棕榈树的叶下。分布可高至海拔1500米。常成群在开阔的旷野上空飞翔。天气晴朗时飞得较高,阴天飞得较低,成天频繁的在天空穿梭飞翔捕食。尤以黄昏时分最为活跃。主要以昆虫为食。在飞行中捕食昆虫。
繁殖期为5~7月。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屋檐下或棕榈树叶上和茅草上。巢呈杯状,主要由木棉花絮和植物纤维构成。通常将巢壁一侧固定于叶背,另一侧则悬空。巢距地高8米左右,巢外径4.5厘米,内径3.5厘米。每窝产卵2~3枚,多为2枚,卵椭圆形,白色,大小为15~18×10~12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范围
中国常繁殖于云南及海南岛热带地区有高大棕榈树的地方。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大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及菲律宾。
棕雨燕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等开阔地区,尤以林缘、灌丛、城镇、村寨和有棕榈树的田间地区。
习性形态
体型纤细,全身深褐色,与金丝燕区别在于翼展较大但翼形窄细,尾羽长而开叉大。虹膜深褐色,喙黑色,脚偏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