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攀禽

小雨燕

2023-03-16 20:27:33 219

小雨燕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小雨燕体长约12厘米,翼展32-34厘米;体重25-31克。一种小型、烟黑色的雨燕,有白色的喉咙和臀部、短方形尾巴和狭长的翅膀。尾为平尾,中间微凹。腰具白色,羽轴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具铜色光泽。翼稍较宽阔,呈烟灰褐色。颏、喉灰白色,颊淡褐色。其余下体暗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嘴黑褐色,跗跖前面被羽,颜色灰褐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和趾黑褐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部灰褐色稍淡,具淡灰褐色羽缘,下体暗褐色,具灰白色羽缘和微具光泽;腰、颏、喉羽干纹不明显。
小雨燕曾经是小白腰雨燕亚种群的一部分。很容易通过它的方形而不是或多或少的叉形尾巴(但完全展开时看起来是圆形的)将它与其他同属物种区分开来。臀部的白色斑块很大,侧面清晰可见。白色的喉咙斑块也很大。

小雨燕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留鸟: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金)、刚果(布)、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史瓦帝尼、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伊拉克、约旦、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沙特、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叙利亚、坦桑尼亚、东帝汶、多哥、突尼斯、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繁殖地:阿富汗、印度、伊朗、以色列、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西班牙、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也门。
非繁殖地:科威特。
旅鸟:黎巴嫩、阿曼和阿联酋。
游荡(旅鸟):巴林
游荡: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希腊、爱尔兰、意大利、马尔代夫、马耳他、葡萄牙、塞舌尔、瑞典和英国。
来源不明:阿塞拜疆。
出现在广泛的栖息地和纬度范围内,但在真正干旱的地区并不常见,而且通常靠近人类居住地。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带,最常见于城镇和村庄附近。有时在峡谷中,构成其原始栖息地的环境。在岩壁、洞穴以至城镇等建筑物等处均见。栖息高度在2,100米左右,最高达3000米。

小雨燕的详细介绍

小雨燕(学名:Apus affinis)外文名Little Swift,House Swift,Martinet des maisons,有6个亚种。

09413252815b31f48ea2f5780c8e546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古北区极西部和非洲南部的小雨燕种群部分或全部迁徙,但热带地区的种群是留鸟。生活在土耳其的小雨燕完全是迁徙性的,但人们并不知道它们在哪里过冬。

小雨燕成群栖息和活动,有时会聚集达到数百只。经常和其他物种如家燕混群飞翔于空中。飞翔快速,常在快速振翅飞行一阵之后又伴随着一阵滑翔,二者常交替进行。其活动范围较广,从村镇附近以至高山密林都见该鸟活动。雨后多见集群飞于溶洞地区上空穿梭飞翔,有时绕圈子动作整齐。配偶期间,雌雄彼此追逐。很吵,鸣声特别嘹亮,发出“咝-咝-咝”的叫声。尤其是在繁殖地附近。在傍晚至午夜和清晨会发出快速尖锐的带有颤音的鸣叫声。

cf1b9d16fdfaaf51f3ded1f49e0283eef01f3a29cc78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通常在高空捕猎无脊椎动物,捕捉各种飞虫。主要以蚊子等膜翅目昆虫为食。有时会在距离巢穴15-20千米的地方觅食。需要永久的水体供饮用。

小雨燕的繁殖季节在整个分布范围内各不相同:在毛里塔尼亚,从2-5月和8-1月繁殖;在塞内加尔和冈比亚是从10月到翌年7月繁殖,在西非雨林地区可全年繁殖。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巢建在密集的、经常重叠的集群中,通常筑巢在屋檐下、梁上、桥下,有时也使用悬崖遗址和废弃的燕子(Hirundo)巢穴,或建在旧燕窝和其他鸟类的旧址里。有被家麻雀和其他鸟类强制驱逐的记录。

004087fa4342088d36e8b06b3be07a9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巢是一个坚固、凌乱但内部整洁光滑的半球形植物“袋子”,用植物细纤维、禾草、羽毛、木棉花絮、芦苇花絮和泥土为材料,加亲鸟口涎或湿泥混合筑成。巢的形状有碟状、杯状、球状等类型,视营巢环境而变化。巢极柔软、光滑、特别是巢口。巢内常垫有细草茎和羽毛。巢外径12-20厘米,内径7-10厘米。最多有3个入口,有时是公共的。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为(21-26)毫米×(14-16)毫米,平均22.7×15.0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孵化期持续22-24天,幼鸟由父母双方喂养至少需要38天。

小雨燕的全球物种数量规模尚未量化。在欧洲,繁殖种群数量估计为900-2,500对,相当于1,800-5,000只成熟个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但欧洲占全球范围的比例不到5%。由于主要适应在建筑物中筑巢而导致的范围扩大,物种数量被认为在增加(del Hoyo等人,1999年)。据估计,欧洲数量稀少,将在37.5年(三代)内减少至少10%(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