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翡翠
无危别名:Caridonax fulgidus,Glittering kingfisher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详细介绍
白腰翡翠学名Caridonax fulgidus,外文名Glittering kingfisher,有2个亚种。
白腰翡翠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白腰翡翠产卵期在弗洛雷斯1月至3月;在松巴哇从2月至3月。雌鸟每次产1或2枚卵。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深6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长,椭圆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卵近圆形,纯白色,大小约29.4×26.2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白腰翡翠生活在热带雨林,从海岸地区到1300米的高处都能见到。
习性形态
白腰翡翠身长30 cm。雌雄类似。前额、冠、背部、颈部、眼先、两颊和枕颈部,均是亮深紫蓝色。翕和肩胛显示蓝紫色。胸腹部和尾巴是具有珍珠光泽的白色。尾部的顶端是深蓝色。嘴红色。虹膜和眼睛是桔红色。腿桔红色。
幼鸟类似成鸟。但上体部分光泽少。腹部和两侧都带有浅黄色或红色。胸部羽毛灰棕色。嘴的颜色不同是黄橙色。虹膜浅棕色。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白腰翡翠属是个单型属,该属仅包括白腰翡翠,从颜色上看颇有些像是没有长尾巴的仙翡翠,但是某些方面和须翡翠也有些相似。其分类地位尚不太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