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鱼狗
无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外形和冠鱼狗非常相似,通体呈黑白斑杂状,但体型较小,头顶冠羽较短
详细介绍
斑鱼狗学名Ceryle rudis,外文名Pied kingfisher,有4个亚种(1.斑鱼狗普通亚种Ceryle rudis insignis2.斑鱼狗云南亚种Ceryle rudis leucomelanurus3.斑鱼狗指名亚种Ceryle rudis rudis4.斑鱼狗印度亚种Ceryle rudis travancoreensis)。
斑鱼狗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红树林,喜嘈杂,是惟一常盘桓水面寻食的鱼狗。多在距水面几米至十几米的低空飞翔觅食,时而贴近水面,时而升起,来回振翅飞翔。一见鱼群,立刻收敛双翅,一头扎入水中,然后又急剧升起。休息时多栖息于水边树上,特别是枯树和岩石上,或突出于水面的岩石和树枝上。同时注视着水中动静,一发现鱼类,立即冲入水中捕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叫声为尖厉的哨声。
斑鱼狗的繁殖期为3-7月。在繁殖季节会持续鸣叫,激烈捍卫自己的巢和配偶 。通常营巢于河流岸边沙岩上,自己掘洞为巢,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6枚,多为4-5枚。卵白色,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大小为28-32×23-25毫米,平均30×24毫米。雌雄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眼睛看不见,但5天后就可以看到东西并长出羽毛。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斑鱼狗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斑鱼狗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溪流、河流、湖泊、运河等开阔水域岸边,有时甚至出现在水塘和路边水渠岸上。
习性形态
斑鱼狗雄鸟前额、头顶、冠羽、头侧黑色,缀以白色细纹;眼先和眉纹白色。后颈呈黑白色斑杂状,颈侧各具一大块白斑。背、肩及两翅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形成黑白斑驳状。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内侧次级飞羽除基部和端斑白色外,外缘亦缀有白色斑。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次端斑。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下体白色,胸具两条黑色胸带,其中前面一条较宽,后面一条较窄。两胁和腹侧具黑斑。
斑鱼狗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仅具1条胸带,且常常在中部断裂,仅胸两侧具大型黑斑。
斑鱼狗的虹膜淡褐色,嘴黑色,脚、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2克,♀100-130克;体长♂273毫米,♀280-286毫米;嘴峰♂40毫米,♀50-52毫米;翅♂136毫米,♀139-140毫米;尾♂74毫米,♀74-75毫米;跗跛♂10毫米,♀10-11毫米(云南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