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植物

三角羽峭壁蕨 (Pellaea calomelanos):耐旱的生态奇迹

2025-03-02 11:04:25 73

三角羽峭壁蕨 (Pellaea calomelanos) 属于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峭壁蕨属 (Pellaea),是一种耐旱的石生蕨类植物。它广泛分布于 中国西南部、非洲及喜马拉雅山区,常见于 干燥的河谷岩缝 及 山地峭壁 之中。由于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强适应能力,该植物在 生态恢复、土壤保持及园艺应用 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三角羽峭壁蕨 (Pellaea calomelanos)


分类信息

  • 界:植物界 (Plantae)

  • 门:蕨类植物门 (Polypodiophyta)

  • 纲:薄囊蕨纲 (Polypodiopsida)

  • 目:水龙骨目 (Polypodiales)

  • 科: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 属:峭壁蕨属 (Pellaea)

  • 种:三角羽峭壁蕨 (Pellaea calomelanos)


形态特征

植株特征

三角羽峭壁蕨是一种 中小型蕨类植物,株高约 15-25 厘米。它的根茎 粗短、横卧或斜升,并密布 亮栗黑色、带棕色狭边的鳞片,这种特性有助于 减少水分流失,提高耐旱能力。

叶片

  • 叶簇生,柄长 5-12 厘米,呈圆柱形,颜色亮栗黑色,基部具 棕色纤维状鳞片。

  • 叶片形状:长圆状三角形,长 8-15 厘米,宽 4-6 厘米。

  • 叶片结构:

    • 奇数一至二回羽状复叶,侧生羽片 5-10 对。

    • 中部以下的羽片通常为 奇数羽状(带 3-5 片小羽片)或单一。

    • 单羽片或小羽片呈卵状三角形,顶生小羽片呈 戟形,长 6-10 毫米,宽 5-8 毫米,基部心形,柄长约 3 毫米。

    • 叶轴、羽轴及小羽柄均为 栗黑色,下表面具 棕色短毛和腺体。

  • 叶片质地:干燥后呈 革质,灰绿色,两面光滑无毛。


孢子囊群与繁殖

  • 孢子囊群:沿小脉顶部一小段着生。

  • 囊群盖:由叶缘反折形成,棕色,全缘,保护孢子免受环境侵害。

  • 繁殖方式:通过孢子传播,适应风力传播的环境,可在 岩石缝隙或贫瘠土壤 中繁殖。

三角羽峭壁蕨 (Pellaea calomelanos)


生长环境及生态适应

地理分布

  • 中国:主要分布于 云南北部(普渡河谷、金沙江河谷)及四川南部(米易县)。

  • 非洲:广泛见于 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南非(好望角)、马达加斯加 等地。

  • 喜马拉雅地区:延伸至 喜马拉雅西北部。

生境特征

  • 生长于 海拔 900-1800 米 的 干旱河谷、山地峭壁和岩石缝隙 中。

  • 适应 高温、低降水量、贫瘠土壤及强紫外线 的生存环境。

  • 在岩石或砂质土壤中生长,耐贫瘠、耐干旱、耐寒。

生存机制

  1. 耐旱性强:革质叶片减少蒸腾作用,叶轴具黑色硬质纤维,防止水分流失。

  2. 根茎储存水分:粗短根茎能在降雨季节 吸收并储存水分,供干旱期使用。

  3. 孢子繁殖适应极端环境:孢子轻盈,可随风传播至 岩石缝隙 或 裸露山坡,快速定殖新环境。


生态价值及应用

1. 生态价值

  • 土壤保持:其根系可在岩石缝隙中 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 生态恢复:可用于 干旱山区和受侵蚀地区 的植被修复。

  • 微生境作用:为昆虫、苔藓和地衣提供 庇护所和微型生态系统。

2. 园艺与观赏价值

  • 耐旱园艺植物:适用于 岩石花园、屋顶绿化和旱生植物景观。

  • 低维护需求:因其 耐旱、耐贫瘠土壤,适合作为 耐旱地被植物。

3. 研究与药用潜力

  • 作为一种 抗旱植物,其生理机制可为 抗旱作物育种 提供参考。

  • 在非洲部分地区,蕨类植物被用于 传统草药治疗,但三角羽峭壁蕨的具体药用价值尚待深入研究。

三角羽峭壁蕨 (Pellaea calomelanos)


结论

三角羽峭壁蕨 (Pellaea calomelanos) 是一种 耐旱、耐贫瘠、适应力极强 的蕨类植物,广泛分布于 中国、非洲及喜马拉雅地区。它不仅在 生态修复、土壤保持及园艺 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同时也是 研究极端环境植物生存机制 的理想对象。随着全球对 抗旱植物 和 气候适应性植被 的关注增加,该植物有望在 生态学、园艺学和环境保护 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动物标签: 凤尾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