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学名:Persicaria chinensis L.),隶属于蓼科 (Polygonaceae) 春蓼属 (Persicari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的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植物。因其茎叶呈紫红色、形似烧过的炭块,故得名“火炭母”。它不仅在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植物界 界 Plantae
维管束植物 门 Tracheophyta
被子植物 亚门 Angiospermae
木兰纲 纲 Magnoliopsida
石竹目 目 Caryophyllales
蓼科 科 Polygonaceae
蓼亚科 亚科 Polygonoideae
春蓼族 族 Persicarieae
春蓼亚族 亚族 Persicariinae
蓼属 属 Persicaria
火炭母 Persicaria chinensis
别称火炭梅、火炭藤、火炭星、火炭蓼、火炭只药、旱辣蓼、橘麦草、五毒草、 贼骨草、野辣子草、野辣蓼、荞花连、荞壳莲、荞麦当归、野荞、天荞麦、山荞莲、金荞麦、金不换、晕药、小晕药、大红袍、红花蓼、红山七、红骨清饭藤、黄泽兰、黄鳝藤、白饭草、白饭藤、蝴蝶藤、灰炭藤、鸡屎蔓、信饭藤、冷饭藤、清饭藤、秤饭藤、乌饭藤、乌饭菜、乌灰子、饭藤、斑鸠饭、鸠饭草、枯锥饭、米点红、土川七 、川七、鸡骨七、溜子七、荞子七、九斤锤、九牛造、水黄连、水拖沙、沙坝子、酸广台、酸桶笋、酸筒杆、碎骨丹、接骨草、接骨丹、接骨笋、老蛇筋、老鼠蔗、拔毒散、赤地利、贯头尖、莫杷及震天雷等,为蓼科春蓼属植物。
火炭母草的生长高度通常在 70~100厘米 之间,茎呈圆柱形,多分枝,嫩时紫红色,无毛或稍具疏毛。叶片呈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 4~10厘米,宽 2~6厘米,叶面绿色常带紫蓝色或暗红色“V”形斑纹,背面浅绿色,全缘或具细圆齿。花为顶生或腋生的小型花序,花色多为白色、紫色或淡红色,果实为三棱形瘦果,成熟时呈黑褐色,富有光泽。
该植物广泛分布于 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印度、尼泊尔、泰国、缅甸、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 等地,主要生长在水源充足的山谷、溪谷、林缘、丘陵地带及向阳湿润的土壤中。中国境内,火炭母草常见于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部分地区有人工栽培。
火炭母草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图经本草》。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辛、苦,归 肝经、肺经,具有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舒筋、平肝明目 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
肠胃疾病:如痢疾、黄疸、泄泻
皮肤病:痈肿湿疮
妇科病:白带异常
其他症状:跌打损伤、风热咽痛、头昏目眩等
近年来,火炭母草的药理作用逐渐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主要包括:
抗菌作用:实验表明,火炭母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病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发现,其提取物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复制,具有潜在的抗病毒作用。
降血压作用:动物实验显示,火炭母草提取物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有望开发为天然降压药物。
抗炎及镇痛作用:其活性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可用于缓解神经性疼痛和炎症反应。
火炭母草的嫩茎叶及成熟果实可食用,味道酸甜可口,常用于野外求生或作为凉拌菜原料。广东、广西等地民间也有将其制成凉茶或草药汤的传统,以清热解毒。
火炭母草是红边黄小灰蝶和蓝金花虫等昆虫的重要食源植物,同时在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其根系发达,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常用于生态修复和坡地固土工程。
随着中草药产业的崛起,火炭母草因其药用价值受到关注。目前,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已有规模化种植基地,用于中药材供应。市场数据显示,干燥火炭母草的市场价格约为15~30元/公斤(数据可能因地区及质量不同有所变化)。未来,随着中草药提取物的深入研究,火炭母草在制药、保健食品、护肤品等领域有望获得更广泛应用。
火炭母草(Persicaria chinensis)不仅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还在生态系统稳定和土壤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火炭母草的药理活性、人工种植技术及市场应用将进一步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新热点。
如果你对火炭母草的种植、采收或药用价值有更多兴趣,欢迎继续关注相关研究进展!
动物标签: 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