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角瞪羚(学名:Gazella leptoceros)英文 Slender-horned Gazelle,法文 Gazelle Leptocère、Gazelle à Cornes Fines,西班牙文 Gacela de Astas Delgadas,阿拉伯文 Ghazal abiad, Reem,德文 Dunengazelle,有2个亚种。细角瞪羚聚群生活,一般由2-20只组成。沙漠环境极热,细角瞪羚大多在夜间和清晨觅食。该物种较少需...
山瞪羚(学名:Gazella gazella)外文名Mountain Gazelle、Idmi,有6个亚种。山瞪羚聚群活动,一般是3-8个的小群,有时更多。社会结构是由一只雄性为头领,有自己的领地,保持其领土的永久群体内有几只年轻雌性。雄性争夺领土的控制权,在两个区域之间发生边界冲突时,通常用打斗的暴力形式来准定成败。参赛者停在相距约30厘...
鹿瞪羚(学名:Gazella dorcas)外文名Dorcas Gazelle,有6个亚种。成年雄性鹿瞪羚具有领地意识,在其领地范围内,会堆积粪便,这些粪便堆放过程中采用了醒目的展示方式,雄性首先在地面上踏出脚印,然后在刮擦的区域小便,蹲伏在地上将粪便排出并存放。该物种可以承受较高的温度,在炎热的天气中,它们主要在黎明、黄昏和整...
居氏瞪羚(学名:Gazella cuvieri)外文名Cuvier's Gazelle、Mountain Gazelle、Uvier's Gazelle、Cuviers Gazelle,无亚种。居氏瞪羚生活在3-5只的小群中,有时可多达82只组成的大群,这些群组由雌性和幼羚组成,年轻的雄性被排除在群体之外,并自行成群生活。成年雄性具有领地性。它们都居住在自己的领地内,以对...
也门瞪羚(学名:Gazella bilkis,英文名:Queen of Sheba's Gazelle),是一种原分布于也门山区的牛科动物,在1985年-1986年之间,已灭绝。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印度瞪羚(学名:Gazella bennetti)外文名Chinkara、 Indian Gazelle,有6个亚种。印度瞪羚在粪便堆上标记自己的领地。像其他瞪羚一样,成年雄性具有领地性,并留在已划界的地域中。它们会将其他雄性赶走,但试图保留来访的雌性。该地区由粪堆划定界线,雄性多次使用。发情中的雌性受到地域雄性的积极保护,直到发生交配为...
阿拉伯瞪羚(学名Gazella arabica)是种谜样的瞪羚,在其中东的栖地沙特阿拉伯被猎杀至灭绝,目前世界仅透过1825年在红海的发拉森岛屿上的标本了解这种动物。阿拉伯瞪羚于199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已灭绝的物种。2013年对选定模式标本进行的遗传学研究显示,该标本的头骨和毛皮并非源于同一个个体,...
厄立特里亚美羚(学名:Eudorcas tilonura)英文 Heuglin's Gazelle、Eritrean Gazelle,法文 Gazelle d'Erythrée,德文 Eritreagazelle,无亚种。厄立特里亚美羚生活在尼罗河以东。在过去,该物种被视为与汤氏瞪羚和蒙加拉美羚(Gentry 1972, Kingdon 1997, East 1999)或作为赤额瞪羚的亚种(例如Grubb 2005)。...
汤氏瞪羚,学名:Eudorcas thomsonii(Günther, 1884)外文名Thomson's gazelle,有2个亚种。汤氏瞪羚善于奔跑,非常警惕,一有动静就跑了。好合群,经常与牛羚结成世界上最壮观的草食动物群。但是由于瞪羚和牛羚迁徙的目的不一样,所以它们迁徙的路线也不会一样。汤氏瞪羚集小群,但组织结构非常灵活,各群中常有...
赤额瞪羚(学名:Eudorcas rufifrons)外文名Red-fronted Gazelle,有5个亚种。汤氏瞪羚与赤额瞪羚密切相关,但很容易与赤额瞪羚区分开,因为它们的黑边很宽。鹿瞪羚和赤额瞪羚前部分身体的毛色相同,但没有黑色的侧条纹(取而代之是红色),并且角更弯曲。赤额瞪羚不适应干旱条件。在雨季时会沿着撒哈拉沙漠的南部边缘觅食...
蒙加拉美羚(学名:Eudorcas albonotata)英文 Mongalla Gazelle,法文 Gazelle de Mongalla,德文 Mogallagazelle,无亚种,一种中型羚羊。蒙加拉美羚(Eudorcas albonotata)是一种发现于南苏丹洪泛区和稀树草原的瞪羚。它于1903年由英国动物学家沃尔特·罗斯柴尔德 (Walter Rothschild) 首次描述。蒙加拉瞪羚的分类地位存...
大耳羚(学名:Dorcatragus megalotis)外文名Beira、Beira Antelope,是偶蹄目、牛科、大耳羚属中唯一物种,无亚种。大耳羚成对或集小群生活,总是由一个雄性统领。但是有较大的集群出现,这些一般是在家族团体聚会时发生。大耳羚像大多数羚羊一样,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早晨和傍晚,而在中午休息。该物种非常警惕,大耳朵和...
印度羚(Antilope cervicapra)外文名Blackbuck,有2个亚种。印度羚感观灵敏,生性机警,善于奔跑和连续跳跃,是羚羊中最敏捷的一种。为群居动物,但不与其它动物混群。活动于开阔的平原和稀树草原。印度羚是群居和社会性动物,族群一般为5-50只。每群只有一个成年雄性和一些成年雌性及其后代。在凉爽的季节,它们往往是昼行...
跳羚(学名:Antidorcas marsupialis)外文名Springbok,有3个亚种。跳羚在干旱季节为寻找新的草场而结大群进行长距离迁移。以草类和灌木嫩枝为食,如有足够的青草则不饮水。群居,天生善跑跳,时速可达94公里,仅次叉角羚和猎豹。最高可跳3.5米,最远可跳10米。它们就是利用这方式来应付它们的头号天敌猎豹,以跳跃闪避猎豹...
沙羚(学名:Ammodorcas clarkei)外文名Clark's Gazelle,无亚种,是一种中型羚羊。沙羚是单独或具有社会习性的昼间哺乳动物,可以独自活动,也可以聚集3-9只的小型家族群活动。在早晨和傍晚进食,在阴凉处度过炎热的时光。雄性通常具有领地性,它们以排尿、排便和眶前腺分泌物标记其领地范围。这些领地是由雄性之间的...
班韦乌卢湖牛羚(学名:Damaliscus superstes)外文名Bangweulu Tsessebe,无亚种。班韦乌卢湖牛羚曾经是转角牛羚的亚种之一。但根据颅骨形态和皮毛的差异,2003年被划为独立物种。但2013年又重新认定还是转角牛羚的亚种。2019年修订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采用了2013年的认定。整合分类学资讯系统...
白纹牛羚(学名:Damaliscus pygargus)外文名Blesbok,有2个亚种。白纹牛羚的两个亚种都是白天活动的动物,大部分是上午和下午吃草,中午和晚上休息。它们是群居动物,指名亚种一般组成10只以下的小群,而菲氏亚种则组成多达25只的群体。白纹牛羚是游牧动物,在季节性牧场之间迁移,并在秋冬季节形成大群。但它们被安置在足...
转角牛羚(学名:Damaliscus lunatus)外文名Topi、Tiang、Tsessebe,有6个亚种。班韦乌卢湖牛羚是转角牛羚的亚种之一。但根据颅骨形态和皮毛的差异,2003年被划为独立物种——班韦乌卢湖牛羚(Damaliscus superstes)。但2013年又重新划定为转角牛羚的亚种。2019年修订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斑纹角马(学名:Connochaetes taurinus)外文名Common Wildebeest,有5个亚种。斑纹角马可以具有两个或三个领地范围,每一个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季节。这些一般包括旱季和雨季领地,还有并非所有的角马都会使用的第三个过渡领地。过渡领地通常在地理上接近旱季范围,距离小于20千米。而旱季和雨季领地的距离可以高达120千米。...
白尾角马(学名:Connochaetes gnou)外文名Black Wildebeest、 White-tailed Gnu,无亚种。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一样,野生物种也是成群迁徙的。它们与捕食者相互作用,然而它们似乎比野生的同类更具攻击性,在圈养期间攻击杀死过饲养员。最大的族群数量330头,在南非奥兰治自由邦省的“威廉·比勒陀利乌斯自然保护区”(W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