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大鸨
别名:地鵏,老鸨,独豹,野雁
纲目:涉禽
体长:75-105厘米
体重:3.8-8.75kg
寿命:10-15年左右
保护级别:一级
大鸨外文名Great Bustard,有2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东部。
鸨名来自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七十只,形成一个小家族,于是人们就把它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
大鸨性耐寒、机警,很难靠近,善奔走、不鸣叫,非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不超过200米。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集群活动,形成由同性别和同年龄个体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社群中,雌群和雄群相隔一定的距离。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想吓退来犯者,不让来犯者靠近。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如果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或者争夺配偶时,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立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大鸨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像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大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幼鸟主要吃昆虫,随年龄增长和季节变化植物性食物逐渐增多。3-4月主要在农田附近活动,取食散落在地上的种子,如大豆、玉米、高粱等,也采食一些野生植物的种子,如苍子等;5-6月主要采食一些豆科、菊科植物的花序和生长点,也取食一些嫩草芽、麦苗和昆虫;7-9月食物中昆虫的比例增大,主要是一些直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如蝗虫、金龟子、蜻蜓和一些蛾类幼虫,也有一些小蛙、小虾、小鱼等,还有部分嫩芽;10月份大鸨开始集群,又回到农田附近采食一些谷物和植物种子。
大鸨每年4月中旬开始繁殖,雄鸟在求偶炫耀时,首先双腿微屈,伸直颈部,嘴水平向前,身体与地面保持平行,尾羽向上抬起,并有向背部折叠的趋势,从而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表示发情。一般雄鸟露出的白色羽毛越多、越白,就越受雌鸟的青睐,在争夺配偶的竞争中也就越占有优势。雄鸟的求偶舞蹈,喉部因急速不断的吐咽动作和呼气而膨胀成悬垂的气囊,颈下裸露的皮肤变为蓝灰色,被竖起的颈下须状羽分为左、右两条。然后将头向后仰缩向背部,颈下须状羽竖起直至眼下,尾羽向背上平展呈扇状,几乎触及头部,双翅向体后下方伸展,腕关节几乎拖至地面,大而白的覆羽向上旋转而呈扇状。同时双脚有力地走动,并围着雌鸟开始转圈,一直持续十几秒至几分钟。这时候,被雄鸟吸引的雌鸟就会积极地用嘴啄雄鸟身上的白色羽毛,尤其是肛门处的白色羽毛,雄鸟则更大限度地翻转其身体,尽情地舞蹈。雌鸟也兴奋地蹲下又站起,头颈快速地上下伸缩,表现出与雄鸟共舞的愿望,或者转身逃掉,以引诱雄鸟前来追赶。当雄鸟追上雌鸟后,就倒转腕关节于雌鸟的背上,引导其下蹲,使雌鸟趴在地上,然后雄鸟从侧面跨到雌鸟的背上,将双翅完全展开,以保持身体平衡,并反复用嘴啄扯雌鸟头上的羽毛,使雌鸟在其身下站起,并抬起尾部接受交配。当雄鸟的身体贴近雌鸟,尾部压向雌鸟的尾部时,交配动作完成。雄鸟和雌鸟立即跳开,煽动双翅,抖动身体,各自梳理羽毛。交配完成后雌鸟离开,寻找长有低草和低作物的地面营巢。
大鸨的巢只是在地面上挖一浅坑,无巢材或把原处的草踩倒用作铺垫。巢的直径为304毫米×310毫米,巢深41.5毫米。巢址选择和营巢全由雌鸟承担。每年产1窝卵,通常在5月上旬至6月产卵,卵若丢失能再补产,每窝2枚,少有3枚或4枚,产卵间隔1-2天,卵光滑、有光泽,呈暗绿色或橄榄色,有浅褐色或深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77.4毫米×55.5毫米,卵重103.5克。当产下第1枚、第2枚或最后1枚卵后,由雌鸟开始孵卵,孵化期31-32天,卵出壳不同步。雏鸟为早成鸟,出壳不久即可离巢,由雌鸟照顾和喂食,30-35日龄长出飞羽,第1年冬独立生活。
大鸨的性比不平衡,雌雄性比约为2.5:1,雌鸟4岁性成熟,雄鸟5岁性成熟。交配体系为多配和混配。多配体系为1雄多雌,雌鸟多为5-7只,雌鸟有社会等级。混配体系为每只雌鸟和1只以上的雄鸟交配,混配体系较为常见。
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其时间预算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同时随活动空间大小、食物条件以及繁殖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在繁殖前期,大鸨的时间预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观察为主要行为,雄鸨和雌鸨的这4种行为分别占全部行为的87%和93%;到繁殖后期,雌鸨各种行为的时间和强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鸨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节律,取食和炫耀出现两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时间大鸨处于静栖休息状态。
大鸨虽然分布很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在欧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苏格兰、瑞典、丹麦、荷兰、法国、希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已经消失了,分布在东欧各国的也几近绝灭。
大鸨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总数仅有300-400只。栖息地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大鸨丧失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鸨卵及幼鸨。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干扰,间接影响鸨的繁殖。在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电力线使大鸨经常撞线死亡。过度捕猎,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大鸨去毛及内脏、炼油脂,补肾壮阳,解毒益气、润泽肌肤。因此被利用,偷猎大鸨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排除。种内生物学特点:由于大鸨营巢于地面,卵极易受到人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内损失,引起数量减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