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外文名Pheasant-tailed Jacana,一种中小型鸟类,无亚种。
水雉喜欢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大群。性活泼,善行走,步履轻盈,能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莲、菱角等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亦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头尾上扬,露出水面甚高,有时亦潜行于水底或沿水面飞行。常在小型池塘及湖泊的浮游植物如睡莲及荷花的叶片上行走。挑挑拣拣地找食,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取食点。鸣叫似猫的“喵喵”声。
水雉每年的四月末进入繁殖季节,更换上黑白相间十分醒目的繁殖羽,一直到八月末陆陆续续退下繁殖羽换上黄褐色的冬羽,才宣告繁殖季节的结束。水雉在换羽过程中,飞羽一次全部脱落,失去飞翔能力。待飞羽长成后,才能恢复飞翔。
水雉主要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
水雉是留鸟或夏候鸟。云南和南部沿海、香港、台湾为留鸟,较北地区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末至4月上旬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上旬迁离繁殖地。
水雉和青脚滨鹬一样,也存在两性行为颠倒或一雌多雄制的现象。水雉雌鸟和雄鸟长相极其相似,但是雌鸟的体型巨大,而雄鸟则较为弱小,体重约为雌鸟的一半左右。 有趣的是,每到繁殖季节,雌鸟之间会为了占领交配领地而“大打出手”,胜利者将占据领地。随后雄鸟会进入雌鸟领地向其求偶。一般情况下,雄鸟求偶的方式为“炫耀”,表现为“跳舞”和鸣叫。研究发现水雉能发出15种叫声,而其中9种求偶时才能听到。 更有趣的是,当领地内的雄鸟达到一定数量时,为了让自己的“男宠”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雌鸟还会对外“开疆扩土”,扩大“领地”面积。 在雌鸟眼中,“后宫”管理也很重要。在雌性水雉的领地里,每一只被“相中”的雄鸟都可以分到一块地,用于筑巢、孵卵和哺育后代。是的,你没看错,所有这些“家务活”都由雄鸟承担,而“女王”的职责是保卫领地和产卵。 领地内得到“女王”青睐的雄鸟会在茨实叶上筑巢,水雉的巢体结构在鸟类中算是非常简陋的,雄鸟用嘴叼一些水草放在茨实叶上,确保蛋不会落入水中即可。交配过后,雌鸟会在巢内产下4枚鸟蛋,然后开启一段新的“感情”,而雄鸟则留下来孵蛋。
水雉的繁殖期是4-9月。一雌多雄制,雌鸟常为争偶而殴斗。通常营巢于莲叶、百合叶、水仙花叶以及大型浮草上。巢较小而薄,呈盘状,主要由干草叶和草茎构成。每窝产卵4枚,卵为梨形,颜色变化较大,有绿褐色、黄铜色、橄榄褐色到深紫栗色、极富光泽,大小为33-40毫米×26-29毫米,平均36毫米×27毫米。孵卵由雄鸟承担,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有时可产卵10窝以上,分别由不同的雄鸟孵化,卵化期26天。
孵化22-26天后,雏鸟自行破壳而出。刚出壳至两周大小的雏鸟在清晨和黄昏气温较低的时候需要藏于亲鸟翼下取暖。3-4周的只在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风天气时才靠拢至亲鸟身边。水雉雏鸟为早成鸟,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行走,跟在亲鸟(雄鸟)后面进行觅食活动,不必亲鸟喂食。雏鸟经过六周的时间可以长成亚成鸟的形状,7周后便能飞行,除少数仍留在亲鸟领地内,大部分会飞离,另寻栖息地。
亲鸟(雄鸟)带领雏鸟觅食并在雏鸟的周围守护,当危险临近时会发出急促的警戒声(连续高频尖厉短哨音dù),有时甚至会故意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将入侵者引开,而雏鸟则乘机躲藏起来在芡实叶中。在睡莲、荷花、菱角等生境上生存的鸟卵和雏鸟面临着龟类、蛇类、鼠类的威胁,而在芡实生境中的鸟卵和雏鸟则较少面临天敌的威胁,可能是因为表面布满锐刺的芡实叶妨碍了其他动物的行动。
水雉在中国分布范围正在逐渐缩小。台湾省历史上曾广为分布,现已不足百只;安徽百荡湖、湖南洞庭湖等也只有零星发现。现中国的数量已非常稀有。中国大陆最大的水雉种群在广东肇庆鼎湖区。该地区盛产芡实,在乡村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芡实塘,为水雉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仅永安镇江溪村一处就约有一千五百多只水雉(2004年9月统计)。现永安镇已无水雉,仅沙埔镇还有少许。
2022年5月,有摄影爱好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湿地拍摄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水雉。2022年7月,工作人员在雄安新区白洋淀鸟类监测中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的踪迹。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13项)。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