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涉禽

黑头白鹮

2022-10-12 19:59:02 399
黑头白鹮

中文名:黑头白鹮

别名:白鹮

纲目:涉禽

科属:鹳形目 鹮科 白鹮属

体长:65-75厘米

体重:1.5kg

寿命:10-20年左右

保护级别:一级

特色: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黑头白鹮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夏季通体的羽毛都是白色,但头部和颈的上部裸露,呈黑色,有时缀有蓝色,这是它与其他 类的明显区别。背部和前颈的下部有延长的灰色饰羽,翅膀的下面有裸露的深红色皮肤斑,并且沿着翅膀的边缘向下面的两侧延伸,飞行时露出的翼尖为黑色。冬季的羽毛与夏羽大体相似,但背部和前颈没有延伸的灰色饰羽,翅膀下裸露的皮肤斑变为橙红色。
黑色的嘴细长,并且向下弯曲。虹膜为红色或红褐色。脚较短,也是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650-750mm;嘴峰135-190mm;翅343-370mm;尾120-145mm;跗蹠95-116mm。(注:♂雄性;♀雌性)

黑头白鹮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旅鸟:日本、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国。
在中国分布于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台湾、山东、河南、广东、香港、海南、四川、云南等地。其中繁殖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部分越冬在广东和福建,迁徙期间见于其他地区,偶尔见于云南。
喜多芦苇的沼泽及漫水的多草地。常成小群,不停走动寻找食物或成群飞翔。与鹳及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黑头白鹮的详细介绍

黑头白鹮外文名Black-headed Ibis,是大型涉禽。

d9df0fd49498cd633e62cf57d7c4ccad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黑头白鹮通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见单独活动在水边或草地上。白天活动,活动时不声不响,平时几乎听不到它的叫声,行走也很轻盈沉着。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飞行沉着缓慢,但较其他鹭类和鹳类快,偶尔也能滑翔。主要以鱼、蛙、蝌蚪、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爬行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植物性食物。觅食在水边浅水处,也在陆地和海岸上觅食。觅食时常沿着水边慢慢行走,并不时地将嘴插入水中探觅或啄取表面的食物,也常在水边浅水处或烂泥地上,将长而弯弯的嘴深深的插入烂泥中或水中探测食物,有时甚至将整个头部和颈部浸人水中。

黑头白鹮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8月,这时常发出较为响亮的叫声。营巢有单独,或成群,或与鹭类、鹳类等其他鸟类结成混合群体等形式。巢大多筑于水边的大树上或灌丛上,有时也在人类住宅附近的大树上营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仅垫有少量细枝、枯叶和羽毛,有时甚至没有任何衬垫物。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通常雄鸟外出寻觅和运送巢材,雌鸟则留在巢上看守巢材和筑巢。

巢呈杯状或浅碗状,外径为35厘米左右,内径20厘米左右,巢高也在20厘米左右,巢深10厘米左右。每窝产卵2-4枚,通常为3枚。卵的形状为长椭圆形、卵圆形或者梨形,颜色为白色或淡蓝色,上面具有少许褐色的斑点,其中钝端较密。孵化期为23-25天。孵卵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暂时不承担孵卵的亲鸟便外出觅食,回来时总要口衔芦苇等对巢进行修补。亲鸟之间在整个孵化期显得十分亲昵,经常互相以喙相碰,或梳理羽毛,有时还会发生互相争着孵卵的现象,十分有趣。 

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为50g左右,身上被有稀疏的白色绒羽,头上也有黑色的绒羽,由亲鸟共同抚育。喂食的时候,雏鸟将嘴伸到亲鸟的食道中去取食龙虱等昆虫或蠕虫、小鱼的碎片,天热的时候亲鸟还要站在巢的边沿处用翅膀遮挡住灼热的太阳光。一般需要经过大约40天的喂养,雏鸟才能离巢飞翔。

2021年12月5日,云南省保山市观鸟爱好者在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附近水塘拍摄到一只黑头大鸟,经鸟类专家确认,该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头白鹮。据介绍,这是该鸟种自1986年来第二次在云南被拍摄记录到。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