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鹭外文名White-bellied Heron,大型迁徙性涉禽,无亚种。
白腹鹭是迁徙种类。常单个或成4-5只的小群活动。性胆怯而机警,见人即飞。飞行时两翅扇动虽然缓慢,但飞速却甚快。叫声高而粗哑。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性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白腹鹭一般营巢于山脚森林沼泽地或河流与湖泊岸边高大树上。繁殖期4-6月。巢由枯枝构成,结构较为庞大,巢位亦较高,通常放于高大树木的上部高处。每窝产卵3-4枚,卵呈蓝绿色,大小为72×50.8毫米。雌雄共同孵卵。雏鸟为早成性。
白腹鹭是一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的濒危鸟类。中国曾分别于1938年5月和7月见于西藏南部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后再未见有任何报导。21世纪以来,在尼泊尔也未见到,在印度和孟加拉国也很稀少,在缅甸北部亦不常见。
白腹鹭的主要威胁是森林和湿地的广泛流失、退化和人为干扰。该物种对人类干扰非常敏感,例如,一对受干扰后的繁殖鸟需要48小时才会返回其繁殖地点(Mondal和Maheswaran 2014)。由于污染,水生植物的快速生长以及资源的过度开采,湿地已经退化。在印度东北部、不丹和缅甸的关键保护区,例如那德哈国家公园(Namdapha National Park),人们认为越来越多的干扰和栖息地退化,包括人类定居,湿地转变为农业用地,收获湿地资源以及在当地更多地偷猎。 天然森林火灾摧毁了白腹鹭分布在不丹的巢穴。在不丹,水电站大坝开发以及道路修建导致了严重的栖息地退化,不仅影响了白腹鹭并可能影响到苍鹭种群(Price and Goodman 2015)。河流是人类繁忙的交通路线,加剧了对这一物种的干扰。
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80多年来,白腹鹭在中国境内只被发现过三次。20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学与动物学方面的专家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看到江边站着一只高大的白腹鹭。同年7月8日,英国专家再次在米林县派镇附近的雅鲁藏布江边看到一只白腹鹭。然而80多年前英国专家的考察以采集植物标本为主,既未采集到白腹鹭标本,也没有拍摄到照片,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该记录“可能有争议”。
2019年11月24日,经科研人员鉴定,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发现一只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白腹鹭。经当地有关部门及时收容救护后于22日被放飞。科研人员已在此次发现的这只白腹鹭背上安装了卫星跟踪记录仪,并上了脚环,将对其进行监测并据此制定救护措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