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食肉目

川鼬

2022-12-09 15:25:50 252

川鼬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川鼬体长14-21厘米,尾长3-7厘米,体重50-130克。体形很小。身体细长。耳朵很小。被毛短而致密。四肢短小,跖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垫隐于毛中。前后肢均具五趾,爪稍曲且纤细,很尖锐。前肢腕部着生数根向外的白色长毛。雄兽阴茎骨先端弯曲呈钩状。雌兽乳头腋下有2对,鼠鼷部有3对。尾极短,大约为体长的1/5左右。
川鼬一年换毛两次,春季换毛在4-8月间,秋季在10月末至11月初。先从头部开始,逐渐是背部中央及身体两侧,最后是脱换四肢部的毛。的毛色,夏季身体背面自上唇向后经体侧、直至尾端及四肢外侧为咖啡色。腹面从喉、颈侧到腹部呈白色。背面和腹面之间分界线明显而整齐。足背杂生白毛。冬季全身被毛均为白色。嘴角无棕色斑点。尾尖有时略暗。
川鼬的头骨颅型小而狭长。吻部甚短。颊齿间宽略等于眶间宽。鼻骨三角形,末端止于额骨前缘。眶后突明显,三角形。颧弓细弱。颧宽略大于后头宽。矢状嵴和人字嵴明显。眶前孔稍大。听泡较大,为扁长圆形。下颌微曲,角突很小,冠状突形似三角。
牙齿的齿式为:3·1·3·1/3·1·3·2=34。上门齿横列齐整,第三枚略粗。下门齿排列不平齐,第二枚门齿内移。犬齿长而微侧扁,略向内曲,下犬齿短于上犬齿。裂齿薄如刀状。第一枚下前臼齿较小,第二枚下前臼齿齿冠斜形,前高后低。上臼齿横置,中央凹陷成沟,外叶高于内叶,内叶中央具明显小尖。第一枚下臼齿由三叶组成,前两叶呈刀状,后叶很低略突出齿冠。臼齿很小,约为第一前臼齿的1/2。

川鼬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在中国只生存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川鼬只有三个采集记录,共采集到四个标本。四川省的田村路(现鹿城,北纬30°03',东经102°01',海拔4,480米),(Thomas 1911a,b);河北秦皇岛周至县太白山(北纬34度,东经108度,海拔1950 - 2750米) ;还有一个来自北京北纬34度,东经109度(海拔2400米)的无名点,还有柞水县(Groves,2007)。
栖息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林缘灌丛等地带。常侵占小型啮齿动物的巢为窝,也利用倒木、岩洞、草丛和土穴等作为隐蔽场所。

川鼬的详细介绍

川鼬(学名:Mustela russelliana)外文名Sichuan Weasel、Lackedteeth Pygmy Weasel,曾经是伶鼬的亚种之一,2003年划分为独立物种,无亚种。

c995d143ad4bd113015bf28a51afa40f4afb05f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川鼬行动迅速、敏捷。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通常均单个活动。经常于白天出外觅食,猎食区域一般比较固定,除非食物极端贫乏,不然是不会离开其生活区的。

川鼬使用被掠食的物种或其他动物遗弃的窝作为栖生之处,只有在区域内的啮齿动物种群很大的情况下,才能在临时巢穴周围保留一个区域。边界以释放来自肛腺的气味分泌物为标志,但区域之间有明显的重叠。雄性占主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会进入雌性的领地。一般而言,每只川鼬都有其自己的界定领地,但有时有重叠,因为雄性的领地比雌性大。当川鼬的种群密度很高或者由于支配地位,单个雄性的领地将覆盖其他个体的领地时,也会发生重叠。这被认为是因为占主导地位的雄性能够没有冲突地行走,不像下级的川鼬。非优势川鼬由于强大的地域性和较低等级的个体之间的战斗而很少有重叠地域。通常是雄性和雌性的领地重叠。区域的大小也会随着猎物密度的不同而变化,猎物密度越高,猎物的捕食的时间就越短,所以猎物的距离越小。

川鼬非常依赖嗅觉进行种内和种间交流,并且已知在地下环境中搜寻猎物时会“用鼻子”捕食。虽然嗅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意义,鼬鼠也狩猎时也会使用视觉和听觉。川鼬有很长的触须,这可以利用触须的振动帮助检测环境和空间的取向。触须被记录了许多发声:树皮摩擦声、嘘声、唧唧声、吱吱作响、尖叫等。这些声音随外部刺激而变化。嘶嘶声被解释为对较小威胁的反应,而唧唧声是对更紧迫的威胁的回应。当触须被迫离开时会发出尖叫声,安静的颤音被认为是母亲和幼仔之间的问候,也是亲属之间的问候。幼仔是发声的,用吱吱声和唧唧声与母亲和兄弟姐妹进行交流。

与同属的其他种类一样,川鼬也有杀死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然后将尸体存放掩埋起来以备后需。川鼬是高度专业化的食肉动物,它们非常依赖作为食物的啮齿动物。它们也是机会主义的觅食者,不会忽视像腐肉这样的简单食物。田鼠、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和欧鼠(Clethrionomys glareolus)在更南方种群中构成了许多川鼬的饮食。如果食物丰富,几乎100%都是由啮齿类动物组成的。当啮齿类动物稀少时,川鼬也会吃鸟蛋、蜥蜴、两栖动物、小鱼和无脊椎动物。

川鼬的死亡率在生命早期是最高的,刚出生时盲视并无生存能力,全部依靠母亲哺乳。幼年死亡率常见于蛇和狐狸的捕食,而成年则通常被猫头鹰、鹰和其他猛禽捕食。川鼬也可能被其他较大的黄鼠狼捕食,如貂和长尾鼬。川鼬可以通过使用伪装的皮层与和攻击性行为(如发声和撕咬)以及隐藏在避难所中来抵消捕食者的追杀。当川鼬吃惊或恐惧时,也会释放肛门腺的臭气来驱赶敌人。来自臭腺的分泌物含有强烈气味的硫化合物如硫杂环丁烷和二硫杂环戊烷,这些化合物被认为可以阻止捕食者的攻击。

川鼬有一个高度杂交的交配系统,但是雄性不会争夺雌性,这意味着雄性和雌性多次与多个伴侣交配。繁殖季节大多局限于春夏季节(因为年初的分娩大大提高了幼体的成活率),但是全年间歇地发生繁殖。雌性平均发情期为4天,在发情期间将与几个雄性交配。雄性川鼬会捍卫领地,典型地针对其他雄性。但在繁殖季节,它们会放弃了自己的领地去寻找发情的雌性。由于雌雄之间存在性别差异和僵硬的支配地位,雄性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能入侵雌性的领地。雌性在很大程度上捍卫的领地只是相对其他雌性而言。但在怀孕晚期和哺乳期间,不论入侵者的性别如何,都会凶猛地捍卫家庭的领地范围。

雌性川鼬排卵需要诱导,求爱是一个粗糙的过程,其中包括打斗、撕咬和翻滚,直到雄性能够抓住在雌性的脖子。一旦位置完成,雄性就会挂上和女性交配持续一个多小时。需要长时间的交配才能刺激雌性排卵。猎物密度对每年的窝数和每窝幼仔的数量有显着的影响。在猎物丰富的年份,最多可以生下15个后代,每年最多可能生产3窝。平均而言,每年只有一两窝。妊娠持续大约1个月,平均有4-5胎幼仔。幼仔出生时无毛无助,体重在1.0-1.7克之间。

川鼬可能面临的威胁,可能只有一些有意义的猜测。它们生活在一个可以以各种方法进行狩猎的地区。这在理论上可能会导致川鼬的数量下降。但是最明显的近亲——伶鼬,在这个范围内的某些地方仍然受到严重的迫害。这不能被认为也适用于川鼬。在其分布范围内,栖息地的退化、破碎化和转化都是广泛的。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依赖于森林或任何其他自然栖息地,这种栖息地变化的影响是未知的。川鼬的保护最迫切和优先的事项是找到一个现存的物种,然后了解面临的基本威胁。否则,很难推测其保护需求。四川地区的保护区覆盖范围广泛,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表明该物种可能栖息一个或多个保护区,除非具有高度特定的栖息地使用,否则可能不会立即遭受灭绝威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数据缺乏(DD)。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