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豹外文名Clouded Leopard,有3个亚种。因4颗犬齿长度可达4-7厘米长,和已灭绝的剑齿虎亚科物种那对恐怖獠牙非常相像,故此有“小剑齿虎”之称。如果按现存猫科动物的犬齿与头骨比例算,云豹是最大的。而且云豹的嘴巴张开程度也可谓是傲视群“猫”,大多数猫科动物的双颌张开程度只有65-70度,而云豹可以张开100度之多。配上那4颗长长的犬齿,用血盆大口这词来形容也不为过吧?牙齿长、张开角度大,那咬合力自然不会小到哪里去。经研究模拟计算,云豹的咬合力可达360磅,远超猎豹、雪豹。
云豹属于一种高度树栖的动物”,标配是长尾巴、粗短腿,它们非常善于攀爬树木,曾被观察到耍杂技般头向下地爬下树干,能在水平的树枝上倒挂着行走,也能够只使用它们的后脚站在枝头。云豹能够在树木上狩猎,捕杀鸟、猴子和啮齿类动物,当然它们花在树上睡觉的时间比狩猎的时间长。在亚洲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云豹会使用树作为躲避陆生水蛭的避难所。它们无论是在树木还是在地面上都会追踪猎物,加上那一身暗色的“社会纹”伪装,经常悄悄地跟踪然后飞速地扑杀猎物。它们深居简出和经常性的夜间活动,以致人类在野外很难和它们碰面。因此多年来,科学家都缺乏对云豹的生活史和标本等相关研究,其行为推测是基于人工饲养云豹的观测,所以云豹是猫科里最不广为人知的一种,等闲难得一见。在野生和圈养的情况下都看到过云豹在白天也会活动,因此,云豹可能不是全夜行性的。其日常活动模式可能随着不同地区猎物的活动情况,以及人类在特定领域的活动情况而有所变化。据推测云豹可能是独居动物,只有在繁殖季节才聚集在一起。
在贵州的森林植被破坏之前,云豹曾广泛分布于贵州大部分地区的森林环境中,90年代后由于栖息地减少,云豹的数量锐减,但贵州每年仍能收到云豹皮100张左右。很少见到对云豹进行较深入的种群调查报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只有一些打猎者的目击报道,但那些报道并没有得到证实;海南岛的云豹数量非常稀少并面临灭绝的威胁;江西的云豹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较多,每年捕获量均在百余只;1984年皖南8个县调查,其中宁国、泾县、歙县和旌德四个县于1983年共收云豹皮19张,其他县极少;1995年3月调查,宁国县林区仍经常有云豹出现,已无人公开狩猎、出售和收购云豹皮张;云豹数量较多的省是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贵州,20世纪70年代的云豹皮产量均在100张左右,其次是四川、浙江、广东,每年数十张,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数量变化不大,但70和80年代开始趋于下降,1998年左右数量略有回升,估计中国保有资源量不过数千只;分布于分布区边缘的陕西秦岭和河南的云豹已濒临绝迹。
2012年,通过用环境评估法估计,贵州的云豹资源总量在85只左右,访问调查的结果与用环境评价法得到的结果相近(访问调查为74-100只),最大种群不超过25只。
由于云豹的特殊习性使它们很少为人所知,因此云豹的数量没有可靠的估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估计总数少于10,000只,并警告数量在不断下降中,一般认为大量的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丧失和制作中药是导致云豹数量减少的主因;一些盗猎者为追求豹骨及华丽贵重的毛皮而肆意捕杀,20世纪80年代中在一些大城市的裘皮商店中云豹皮常可见到;林区狩猎极为普遍,云豹赖以生存的食物相应减少,同样影响云豹种群的增长;农业用地的扩张使云豹栖息地减少,进一步导致云豹袭击农地上家禽家畜的频率上升,村民为了防范而使用毒药杀死了包括云豹在内的捕食者;非法的国际贸易和走私,黑市交易,宠物需求;宗教仪式上云豹皮的使用;前台湾原住民猎杀云豹作为部落英雄的象征;部分亚洲国家的男人认为拥有一张云豹皮是身份的象征;医学上的应用以及高档餐馆的消费等因素都导致了云豹种群数量的下降;虽然有禁止捕猎云豹的措施,但仍不能减少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尼泊尔、泰国等地对于云豹的市场需求。
1980年中国有29家动物园饲养云豹,但多数动物园仅1或2只,全国不超过50只,动物园内很少繁殖,已知仅江西南昌动物园等少数几家动物园有繁殖成功的纪录。2007年南昌市动物园饲养有6只云豹。
中国建立了有少量云豹生活其中的自然保护区:湖南桑植八大公山保护区、江西宜黄华南虎保护区等。在广西有有云豹的保护区:九万山水源林保护区、布柳河水源林保护区、滑水冲水源林保护区、银殿山水源林保护区、下雷水源林保护区。大部分有云豹活动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法律保护措施。在孟加拉国、文莱、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云豹的狩猎是严格禁止的,在老挝其狩猎受到监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云豹列为易危物种,云豹也被列入美国濒危物种法案,该法案禁止在美国有任何关于此物种的贸易。在尼泊尔、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国家公园用以维持云豹的种群数量。
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1987):一级。
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一级。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6),评估等级——濒危物种。
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评估等级——濒危物种(EN A1cd)。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 3.1——易危物种(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