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鳃孔舌形虫
一级别名: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多鳃孔舌形虫为中国特有的无脊椎动物,对研究动物系统进化及生物多样性有重大意义,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详细介绍
多鳃孔舌形虫是中国生物学家张玺等人于1965年发现的,因具有鳃孔较多的显著特征而命名。
多鳃孔舌形虫(学名: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是柱头虫科、舌形虫属动物。体长35-60厘米;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身体呈淡橘黄色,外形上似蛇或蚯蚓;体分为吻、领和躯干三部分,躯干部略成圆柱形;前端腹面中央和吻部交界处有一个明显的口;领部具有许多纵走皱褶,前后1/3处各有一条深色的纤维环线,两环线间色泽较淡,领的后缘为一条突起的盖,紧接盖前端的是一条深橘红色的环带;躯干又分为鳃、生殖翼、肝和尾四个区;雄雌异体,性成熟的雌性的生殖翼为紫棕色,雄性的生殖翼为橘红色或橘黄色,在鳃和生殖翼的腹面两侧均没有色素斑点。
多鳃孔舌形虫一般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穴呈不定型的“U”形,整个身体都横臣于穴中。靠吻腔和领腔的充水和排水,使吻部和领部发生伸缩而进行活动。以沙底有机物质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渤海北部至黄海南部。
栖息于水底,靠吻腔和领腔的充水和排水,使吻部和领部发生伸缩而进行活动。一般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穴呈不定型的“U”形,整个身体都横臣于穴中;穴口较宽,呈漏斗状,穴居的深度通常为50-200厘米。其体壁含有大量的碘,在其密集分布区,往往可嗅得碘的气味。以沙底有机物质为食。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黄海和渤海沿岸。栖息于潮间带,潜居于沙质或泥沙质底。
习性形态
体长352-613毫米。吻部呈尖锥形或圆锥形。领部具许多纵走皱褶,后缘自背缘向腹缘倾斜。鳃孔数量较多,130-160个,因而得名。鳃后盲囊和生殖翼对称,无翼缘垂,生殖翼雌性紫棕色,雄性橘黄色或橘红色。肝区长,肝囊110-130个,排列成2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