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长吻虫
二级别名:黄岛长吻柱头虫、玉钩虫、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中国特有种。
详细介绍
黄岛长吻虫(学名: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一种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潮间带、潮下带的肠鳃类动物,[1]隶属于玉钩虫科长吻虫属。
黄岛长吻虫身体柔软,呈蠕虫状。全长290毫米,吻部平均长为15.6毫米,平均宽5.6毫米。领部宽而短,平均长2.85毫米,宽5毫米。位于躯干部前部背面的鳃生殖部发达,前端与领部后缘相连,长约200毫米。生殖翼之间有两条淡色的隆起,向后逐渐接近直至紧贴。吻、领和鳃生殖翼的前半部为淡橘黄色,鳃生殖翼的后半部和肝盲囊为绿褐色,越往后褐色素逐渐减少,黄色素逐渐变多,至尾的后部完全变为黄色。
黄岛长吻虫一般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行动缓慢,以沙泥中的有机质及微小生物为食。分布于中国山东胶州湾附近潮间带海域。
1989年,黄岛长吻虫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栖地消失和环境污染。
分布范围
分布于山东胶州湾。栖息于潮间带,潜居于沙质或泥沙质底。
习性形态
吻部呈扁圆锥形,背面和腹面中央线上各具1条纵走的沟。领部表面平滑,中部和后部各有1条环走凹沟,后缘具1条环走的白色突起边缘。生殖腺发达。吻部浅橘黄色,领部深橘黄色,鳃生殖区雌性为淡黄褐色,雄性为淡黄褐色或橘黄色,肝区墨绿色,尾区后部呈白色。肛门边缘常具加深的褐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