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鹲(学名:Phaethon lepturus)为鹲科热带鸟属的鸟类,俗名白尾热带鸟、长尾热带鸟。是一种热带鸟。体重220-410克;体长370-400毫米,加上延长的尾羽为680-990毫米,它是热带海洋中三种密切相关的海鸟中最小的一种,也是鹲形目(Phaethontiformes)中最小的成员。全身羽毛主要为白色,繁殖期微缀有橙色。眼前和眼后有粗著...
红尾鹲(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是鹲形目鹲科的一种鸟类。原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鸟。它是三种密切相关的热带鸟 (Phaethontidae) 之一,外观上类似燕鸥,其羽毛几乎全白,具有黑色面罩和红色喙。雌雄有相似的羽毛。如名称所示,成鸟有红色的尾羽绶带,约为其身体长度的两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毛里...
红嘴鹲(学名:Phaethon aethereus),又称热带鸟,短尾鹩,鹈形目鹲科鹲属的一种,属中型海鸟。除繁殖季节登陆产卵育雏外,其余时间均在海洋上飞翔。有时长期跟随渔船飞行,于桅杆上歇息。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飞鱼、乌贼为食,亦吃甲壳类动物。分布于整个热带海洋,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等热带和亚热带部分以及中...
大红鹳为脊索动物门鸟纲红鹳目红鹳科火烈鸟属动物,1属6种:高约80-160厘米,体长130-142厘米,体重2.5-3.5千克,属于“迷鸟”,非常罕见。大红鹳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性情温和,胆怯机警,是动物园中受人喜爱的观赏禽鸟。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又叫大火烈鸟、红鹤、火鹤等...
钩茎遮腹隐翅虫(学名:Paederus fuscipes),是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的一种小型昆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体型细长,通常具有黑色或深棕色的光滑外壳,并以其隐藏在翅膀下的腹部而得名。这种昆虫最为人所知的特点是其体内分泌的一种强力毒素,即“隐翅虫素”(pederin),对人类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外...
台湾竹鸡,别名红脚竹鸡(英语:Taiwan bamboo partridge,学名:Bambusicola sonorivox),的属名有两部分组成,“Bambusi"是马来语竹子的意思,“cola"是居住的意思,合起来指的是本属种类喜欢在竹林活动的习性,正好与它的英文名Bamboo-partridge相配。种加词"sonorivox"亦是由两部分组成,“so-nor...
褐背鹟鵙(学名:Hemipus picatus),又名褐背鹊鵙,为山椒鸟科鹟鵙属的鸟类,俗名褐背花伯劳。主要繁殖在海拔800-2100米的山地森林中,繁殖期3-6月。营巢于乔木树上,通常置巢于树冠层水平枝上外端,巢用细枝、草叶、草茎和草根组成,外层还有蛛丝、苔藓和地衣。巢呈浅杯状,结构较为精致结实。巢距地高3-10米,每窝产2-3枚...
黄岛长吻虫(学名: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一种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潮间带、潮下带的肠鳃类动物,[1]隶属于玉钩虫科长吻虫属。黄岛长吻虫身体柔软,呈蠕虫状。全长290毫米,吻部平均长为15.6毫米,平均宽5.6毫米。领部宽而短,平均长2.85毫米,宽5毫米。位于躯干部前部背面的鳃生殖部发达,前端与...
青岛橡头虫(学名:Glandiceps qingdaoensis)也称青岛粗吻虫,一种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中西部潮下带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无翼柱头虫科(史氏柱头虫科)橡头虫属。青岛橡头虫是首个在中国海域发现的无翼柱头虫科物种。通体呈黄色,表面具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纹。吻部较长,腹侧和背侧具有沟槽。领索无巨大的...
黄殖翼柱头虫(学名:Ptychodera flava)一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翼柱头虫属。[1]本种是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冯埃施朔尔茨在参与俄罗斯探险家奥托·冯·科策布第二次航行途中发现,是最早发现的半索动物。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肉质柱头虫(学名:Balanoglossus carnosus)一种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北部沿海地区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柱头虫属。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短殖舌形虫(学名:Glossobalanus mortenseni)一种分布于日本海沿岸及中国沿海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舌形虫属。由荷兰学者科尔内留斯·扬·范德霍斯特于1932年描述命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三崎柱头虫(学名:Balanoglossus misakiensis)一种分布于日本和中国沿海地区的肠鳃类动物,但数量甚少,我国黄海到南海的沿岸均有分布。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柱头虫属。三崎柱头虫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具有吻、领及鳃区的前段虫体能够再生后部器官恢复完整个体。三崎柱头虫主要生活于沿海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柱...
多鳃孔舌形虫是中国生物学家张玺等人于1965年发现的,因具有鳃孔较多的显著特征而命名。多鳃孔舌形虫(学名: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是柱头虫科、舌形虫属动物。体长35-60厘米;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身体呈淡橘黄色,外形上似蛇或蚯蚓;体分为吻、领和躯干三部分,躯干部略成圆柱形;前端腹面中央和吻部交...
伟铗...
针鼹科(Tachyglossidae),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的四种奇特产卵哺乳动物中的一种,它们通过从圆顶形身体上伸出的秃管状喙进食和呼吸,覆盖着刺。针鼹有圆圆的眼睛和耳朵的狭缝,喙的末端有两个小鼻孔(或鼻孔)和一张小嘴。喙皮肤中的电感受器可以感知无脊椎动物猎物肌肉产生的电信号。针鼹昼夜都很活跃,在...
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一种澳大利亚小型两栖哺乳动物,以其原始特征和特殊适应性的奇怪结合而闻名,尤其是扁平的、几乎滑稽的喙,早期观察者认为这是缝在哺乳动物身体上的鸭子的喙。眼睛下方有明显的白色毛皮,增加了其独特的外观。身体其余部分的毛发上面是深棕色到浅棕色,下面的毛发颜色较浅。鸭嘴兽在澳...
北树鼩(学名:Tupaia belangeri)是一种产自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和中国南部的树鼩,模式产地在缅甸仰光附近,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及灌木丛。食物以虫类为主,也可食用幼鸟、鸟蛋、谷类、果类、树叶等。主要分布在克拉地峡以北的东南亚地区。该物种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个体数稳定,有较强的适应性,且保护区...
鹦鹉螺,是指头足纲中鹦鹉螺目之下的一个科级分类,鹦鹉螺的共同特征是拥有的大量触手、寿命很长、使用针孔成像眼,是现存唯一具有完整贝壳的头足类,也是著名的海洋软体动物之一。目前鹦鹉螺的种群数量较为稀少,虽然不至于灭绝,但其生活环境需要特殊的水压,难以人工繁殖。鹦鹉螺科的物种们在地球上已经历了数亿年的漫长...
栗头蓬头䴕学名Nonnula amaurocephala,外文名Chestnut-headed Nunlet,具体习性不详。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