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貂(学名:Martes americana)外文名American Marten,属中小型兽类,有13个亚种。美洲貂一般都是独居。生活方式为树栖性,在树上移动很容易。也常到地面活动。能游水。不冬眠。主要在夜间活动。它们用浓浓的气味涂抹在树木上,以树木上的气味标记领地。大部分的狩猎活动在地面上进行,大多数发生在黄昏和黎明期间,此时...
美洲黑熊(学名:Ursus americanus)外文名American Black Bear,属大型熊类,有16个亚种。美洲黑熊是独居动物。它们的活动时间根据居住地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春季,它们常在拂晓或薄暮时分外出寻找食物,到了夏季它们会花大量时间在白天活动。进入秋季,它们不论白天黑夜都会出来觅食游荡。美洲黑熊平时行动的步态缓...
眼镜熊(学名:Tremarctos ornatus)外文名Andean Bear,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类,无亚种。眼镜熊运动性迁徙,范围在7-27平方千米。这些熊不太可能具有很高的地域性,因为已经观察到它们以食物丰富的小群聚集。眼镜熊的家庭范围内的因季节性和性别有差异。据报道,在雨季,雄性的平均活动范围为23平方千米,而在旱季则为27平方千...
加氏犬浣熊(Bassaricyon gabbii) ,是第一种发现的犬浣熊。加氏犬浣熊取食各种果、菜、鱼、蛙、鼠、小鸟和昆虫等。白天蜷伏窝内,夜间出来觅食。喜在溪边、河谷的近水处捕食鱼、虾和昆虫。亦喜上树,以树洞为窝。妊娠期65~70日,春季产仔每胎4~5只。在北方寒冷地区,有冬眠习惯。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
蜜熊(拉丁学名:Potos flavus,英文名:Kinkajou),是生活在雨林中的一种浣熊科,蜜熊属下的唯一种,有7个亚种。蜜熊是夜间活动的树栖动物,最活跃于晚上七时至午夜及破晓前的一小时。它们于日间睡在树孔或树荫下。它们的尾巴可以抓住东西,可以帮助攀树。它们不会用尾巴来抓食物。在口附近、喉咙及腹部的嗅腺可以用来划定...
中美蓬尾浣熊(学名:Bassariscus sumichrasti)外文名Cacomistle,和同属的蓬尾浣熊外形近似,常引起混淆,两者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中美蓬尾浣熊爪不能伸缩,尾部色彩逐渐淡化,耳朵轮廓更尖锐。中美蓬尾浣熊是夜间活动的树栖动物,几乎从不踏足地面。尽管已发现5-9只小群聚集于果树林,但除过交配季以外习惯独居。个体间的...
蓬尾浣熊(学名:Bassariscus astutus)外文名Ring-tailed cat,也称环尾猫,因其尾部有14~16条黑白相间的环纹而得名。特别能捕老鼠,因此为人类所喜爱,不少人把它当作宠物饲养。蓬尾浣熊一般深夜活动,偶尔在黄昏现身。大部分时间用来寻觅食物,饱餐后用一种类似猫的姿势半蹲着梳理毛发。习惯舔舐前掌和绒毛,再用舔过的前...
长鼻浣熊(学名:Nasuella olivacea)外文名Mountain Coati、Western Mountain Coati,有3个亚种。长鼻浣熊主要食物是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成虫和幼虫,特别是甲虫、蚱蜢、蝗虫、蜈蚣、马陆和蚂蚁。蛙类是最滓见的小型脊椎动物食物(依据不多的数据)。还取食果实、树叶、草根和苔藓。据称捕杀家禽和盗食土豆, 但是都没有确凿证...
白鼻浣熊(学名:Nasua narica)外文名White-nosed coati,有4个亚种。白鼻浣熊日行性,夜间通常栖息在树梢,黎明时下树觅食;成年雄性偶尔在夜间活动。寻找食物时先用它们灵活的长鼻子嗅探,然后弯曲爪子挖掘地下的昆虫、幼虫和小型脊椎动物。成年雄性一般独自生活,以喷洒尿液或腹部蹭地释放分泌物的方式标识领地,雄性间...
南美浣熊亦作coatimundi或coatimondi,多白天活动,5~6只乃至40只一群。尾细长,有深色环带,行动时竖立。善爬树,在树上和地面觅食果、种子、卵和各种小动物。南美浣熊纹妊娠期约77天,每产2~6仔。与之有亲缘关系的小南美浣熊(Nasuella olivacea, 或称山地南美浣熊)产于安地斯森林,身躯更小、更细长、尾较短。保护野生动...
科苏梅尔浣熊(学名:Procyon pygmaeus)外文名Cozumel Raccoon、Pygmy Raccoon,是浣熊科、浣熊属动物,无亚种。科苏梅尔浣熊大部分是夜间活动,尽管有时在白天也可以看到它们。它们建造巢穴作为庇护所,但是与大多数其他浣熊物种不同,它们由于具有亚热带栖息地而不会冬眠。科苏梅尔浣熊有能力爬树。后脚可以旋转180度,这...
食蟹浣熊(学名:Procyon cancrivorus)外文名Crab-eating Raccoon,是浣熊科、浣熊属动物,有4个亚种。食蟹浣熊小于北美浣熊(Procyon lotor),这有助于区分这两个物种。北美浣熊的雄性重7-8.3千克,雌性的重5.1-7.1千克。由于皮毛较少,食蟹浣熊看上去比北美浣熊瘦。食蟹浣熊的感觉发达,非常聪明。它们是夜间活动的,并...
灰鼠兔属于<Conothoa>亚属,种级分类地位稳定。但鉴定上总是和大耳鼠兔(<Ochotona macrotis>)混淆,尤其是2个种的颜色变异均较大,耳上毛的多少也是相对概念。但两者头骨差别较大,听泡长、鼻骨长、腭长指标是主要鉴定依据,可以把它们准确分开。大耳鼠兔的鼻骨长大于15mm,腭长大于17.5mm;听泡长大于颅全长...
大耳鼠兔属于 <Conothoa>亚属,是个体较大的种类。分类上容易和灰鼠兔混淆,它们的差异特征主要在头骨的量度上,大耳鼠的听泡相对较大,大于髁鼻长的23%。腭长通常大于17mm。鼻骨长于灰鼠兔。该种分布的区域为高海拔原始森林、高山灌丛、流石滩生境。大耳鼠兔营群栖穴居生活,洞系可分为简单洞(夏季洞)和复杂洞(冬季洞...
柯氏鼠兔属于 <Conothoa>亚属,该种十分稀有。最早于1884年由一个沙俄军官从我国西藏翻越克里雅山口到塔里木盆地时所采集。1894年被另外一个沙俄科学家命名。但从此之后再没有任何记录。直到1984年,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队员谷景和、向超群在昆仑山东段的阿其克库勒湖畔4260m的河滩地重新采集到,由郑昌...
喜马拉雅鼠兔属于 <Conothoa>亚属,该种为我国科学家冯祚建1973年发表,但分类地位存在争议。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该种是灰鼠兔(<Ochotona raylei>)的同物异名,刘少英等(2016)通过 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支持它属于灰鼠兔;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文章待发表),它仍然是独立种。已被入列中国...
灰颈鼠兔属于 <Conothoa>亚属。该种分类较混乱,曾经把高黎贡山的红棕色灰颈鼠兔作为一个新种— —高黎贡鼠兔(<Ochotona gaoligongensis>),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它就是灰颈鼠兔。高黎贡山南段的灰颈鼠兔曾经被命名为另外一个亚种(<O. forresti osgoodi>),其全身黑色的个体曾经被命名为一个新种—...
川西鼠兔属于 <Conothoa>亚属,分类上曾经被放入红耳鼠兔作为同物异名。在四川木里,曾经命名一个新亚种(<O. gloveri muliensis>),后来,很多人将其作为独立种。刘少英等(2016)通过分子系统学证实还是川西鼠兔的亚种。川西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种,主要分布于干旱河谷多石的灌丛环境。海拔高,最低海拔1700m...
北美浣熊(学名:Procyon lotor)外文名Northern Raccoon,为中等体型食肉目动物,有23个亚种。北美浣熊在夜间活动,白天很少活动。在极冷、多雪的时候,观察到北美浣熊有一次长时间睡眠,但没有冬眠。在这段时间内,它们的新陈代谢率和温度保持恒定,并且依靠脂肪储备为生,可能损失多达50%的体重。北美浣熊主要是一种孤独...
巴西高地狐(学名:Lycalopex vetulus)外文名Hoary Fox、Hoary Zorro,无亚种。巴西高地狐一般是单独行动,虽然偶尔会成对出现。穴居,常利用废弃的犰狳洞。昼伏夜出,并花费很多时间在白天挖洞。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捕食白蚁、小型动物等,也吃果实。该狐狸是机会主义者,它的饮食变化很大,取决于季节和栖息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