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鲸学名:Monodon monoceros)作为受保护的北极物种,独角鲸是群居动物,主要生活在大西洋的北端和北冰洋海域,在格陵兰海也发现少量的独角鲸。因纽特人人喜欢猎取独角鲸的长牙、肉和皮。科学家早就知道,独角鲸可以在海里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下潜大约900米,而且每天多次重复这样的动作,绝对称得上是潜水高手。独角鲸是肉食...
长鼻猴(学名:Nasalis larvatus),是东南亚加里曼丹的特有动物,是唯一发现的不属于反刍亚目却能够反刍的物种。长鼻猴的社会群体比其他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群体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每过一段时间,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就将发生一些变化。社会群体成员发生变化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首领不断驱逐尚未成熟但已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年青...
倭犰狳(学名:Chlamyphorus truncatus)外文名Pink Fairy Armadillo,是犰狳科最小的一种。倭犰狳的挖掘技术很高,据说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消失在地洞中。营独居生活,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一般躲在洞里休息,夜间外出觅食,它不能接受低温和潮湿的环境,在雨季会搬家到干燥的高处。倭犰狳主要的食物是蚂蚁,找不到蚂蚁就靠蠕...
黑鮟鱇拉丁学名Lophiomus setigerus (Vahl, 1797),外文名black-mouth goosefish,鮟鱇鱼在中国只有两种,一种叫黄鮟鱇,另一种是黑鮟鱇。它生长在黑暗的大海深处,行动缓慢,又不合群生活,在辽阔的海洋中雄鱼很难找到雌鱼,一旦遇到雌鱼,那就终身相附至死,雄鱼一生的营养也由雌鱼供给。鱼肉富含维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
黄鮟鱇拉丁学名Lophius litulon,属于深海底栖性鱼类。黄鮟鱇通常以吻触手及饵球引诱猎物前来,在瞬间一口吸入猎物,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摄食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stigmatias)、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lineatus)、带鱼(Trichiurushaumela)、龙头鱼(Harpadonnehe...
该种种级地位稳定,属级有一定争议。最早命名为沟牙田鼠属。一些人认为属于田鼠属(<Microtus>),有的认为属于松田鼠属(<Neodon>),分子系统学研究证实属于沟牙田鼠属。该属很长一段时间是单属单种,只有沟牙田鼠1个种,且十分珍稀,数量稀少。该种1911年被命名,2007年以前(近10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只有...
布氏田鼠种的地位稳定,但所属那个属长期存在争论,有时放入田鼠属(<Microtus>),有时放入白尾松田鼠属(<Phaiomys>)。分子系统学最终确认是独立属,即毛足田鼠属(<Lasiopodomys>)。没有亚种分化。主要栖息于沙质重的草原地带,呈聚集性分布,其适宜生境内,种群数量一般都较大,常常对草场造成严重...
罗氏鼢鼠种级地位稳定,属级地位有争议。有时将该种放入鼢鼠属(<Myospalax>),突枕鼢鼠亚属(<Eospalax>)。有的科学家将亚属提升为突枕鼢鼠属。现在大多数人同意后一种意见。有2个亚种。罗氏鼢鼠长期营地下生活,视力退化,但听觉和感觉灵敏。有怕水,畏风、怕光的习性。在拱洞时,遇到凹地积水的地方就转弯...
小猪尾鼠是昆明动物研究所程斌等2017年发表的新种。发现于海拔2000-3000m之间的长苞冷杉次生林,林下是箭竹和杜鹃灌丛。...
中华猪尾鼠属级和种级分类单元均很稳定,没有争议。争议较多的是其亚种数量。最新研究表明,它仅包含2个亚种。另外两个亚种(<daloushanensis, chapensis>)具有种级地位。猪尾鼠是陆生食草动物,夜间可用回声定位辅助活动。饮食由叶,茎,果和种子组成。雌雄异体,体内受精,胎生,每胎产3~8仔。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中华旌蛉拉丁学名Nemopistha sinica,是我们国内已知的、唯一的一种旌蛉。2022年5月28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工作人员在泸水辖区内首次拍摄到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旌蛉,这是中国农业大学杨集昆教授在1986年发表中华旌蛉的标本记录后,时隔36年在泸水境内首次拍摄到的中华旌蛉活体视频图片,无论...
中华蛩蠊(学名:Galloisiana sinensis)是蛩蠊科、蛩蠊属昆虫,无亚种。中华蛩蠊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主要食物为植物(苔藓)和小虫。中华蛩蠊的活动时间在夜晚,主要活动方式为爬行,行动敏捷。中华蛩蠊为卵生成长,因为成虫无翅,所以变态显得不明显。雌虫一次产1枚卵,卵黑色,选择的产卵地多在土壤中、石块下或者是苔藓里...
墨脱缺翅虫(学名:Zorotypus medoensis)是缺翅虫科、缺翅虫属昆虫类动物,无亚种。墨脱缺翅虫缺翅型与中华缺翅虫极为相近,它们除了雄性外生殖器解剖之后有些区别之外,最为明显的区别是墨脱缺翅虫雄虫第8腹节腹板后部中央4枚毛的排列为梯形,阳茎先端延长,并逐渐尖锐;而后者第8腹板后部中央4枚毛的排列呈弧形,阳茎先端...
中华蹶鼠属于跳鼠科蹶鼠亚科(Sicistinae)。该亚科全世界13中,中国4种。中华蹶鼠是分布区最南的种类,也是2种在森林活动的种类之一。该种种级地位稳定,没有争议。虽然分布区较广,但种群数量不大,属于比较珍稀的啮齿类。中华蹶鼠是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陕西极少数地区。 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3000...
中华缺翅虫(学名:Zorotypus sinensis)是缺翅虫科、缺翅虫属昆虫类动物。1973年,该昆虫由中国生物学家黄复生教授首先发现,并正式定名为“中华缺翅虫”。中华缺翅虫生活史复杂,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喜欢生活于枝叶茂盛、阴暗潮湿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内的风析木、死树等的树皮下,单个或集群生活。主要以真菌孢子及螨类为食。...
棘角蛇纹春蜓(学名:Ophiogomphus spinicornis)是春蜓科、蛇纹春蜓属昆虫。棘角蛇纹春蜓成虫善于飞翔,不仅远途飞行有耐力,而且飞行技术高超,它们可以“定点”飞行,即在一个地方“静止”地飞,不前行也不后退。棘角蛇纹春蜓主要以小昆虫为主食,是捕食蚊子的好猎手。棘角蛇纹春蜓一般以卵或稚虫在水中越冬,少数种类成...
黑白飞鼠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小型鼯鼠,成兽身长在250毫米以下。夜间活动,白昼在巢中睡眠,于黄昏和晨曦活动。平时有几只同住一巢的情况。睡时头藏于前后足间,尾盖于体。爬树时不如松鼠类灵活,活动以滑翔、攀树、爬树相配合,移动时善于滑翔。滑翔的距离随地势和树木期距而完,一般在30米左右。黑白飞鼠以树洞为巢,多在树叉...
扭尾曦春蜓(学名:Heliogomphus retroflexus)是春蜓科、曦春蜓属昆虫,无亚种。扭尾曦春蜓一般在白昼活动于稚虫生活的环境附近。常在河塘、溪流处飞翔。雌性扭尾曦春蜓喜欢待在远离水源的地方,例如森林附近,它在那里更容易获取食物。扭尾曦春蜓一般以卵或稚虫在水中越冬,少数种类成虫也可冬眠。扭尾曦春蜓属不完全变态...
伟铗(虫八:pa一声)(学名:Atlatsjapyx atlas)是双尾目的一种大型昆虫。以腐殖质、菌类和微小动物为食。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侧纹岩松鼠身体大小似岩松鼠。栖息于多岩石山区。营地栖生活,但也善于攀爬树木。常在昼间活动,行动敏捷,在岩石缝隙中穴屠筑巢。以坚果、种子为食,能窃食谷物等农作物,对农林有一定害处。在华北5、6月间,幼仔即能出巢独立生活,可见母体是在3、4月间交配,4、5月间分娩的 。分布于云南省澜沧江以东的滇西、滇西北,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