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waltoniregan)属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仅分布于我国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是我国的特有种。以往认为高原鱼类一年产卵一次,但青海湖裸鲤、色林错裸鲤和塔里木裂腹鱼性成熟个体不是每年都参与繁殖。拉萨裂腹鱼从12月-次年3月有一定比例处于产后ⅵ期的雌鱼,4-6月也有一定比例处于ⅱ期,且体长、体重、年...
重口裂腹鱼拉丁学名Schizothorax (Racoma) davidi (Sauvage, 1880),是属鲤科裂腹鱼属的一种鱼类。重口裂腹鱼肉质肥美,富含脂肪。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一般可长至1-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产量丰富,在产区的产量仅次于齐口裂腹鱼。在雅安一带,与齐口裂腹鱼统称“雅鱼”,与齐口裂腹鱼同以“雅安砂锅鱼头”而闻名四...
巨须裂腹鱼拉丁学名Schizothorax macropogon,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裂腹鱼属的一种鱼类。巨须裂腹鱼主要摄食水中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昆虫同时也兼食着生的硅藻类。喜栖息于河流入口交汇,水深一般在1m左右,底质一般为砾石或砂质的滩地,每年的5、6月份为其产卵季节。过度捕捞是造成巨须裂腹鱼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的主要原...
细鳞裂腹鱼拉丁学名Schizothorax chongi(Fang),是我国特有种。细鳞裂腹鱼人工驯养获得成功,正进行精心培育,待性腺发育成熟后进行人工繁殖试验。2005~2006年,研究人员分别用4种不同的催产剂组合对经人工驯养的180余尾性成熟的野生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chongi)进行了人工催产,共获得受精卵50余万粒,孵化出仔鱼9万余尾...
极边扁咽齿鱼拉丁学名Platypharodon extremus,外文名Wide tooth schizothoracin,无亚种。极边扁咽齿鱼主要以水生植物腐屑和藻类为主,偶而也食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性成熟雄鱼在头部、尾柄及臀鳍有白色粒状追星。繁殖旺季在每年5~6月份开冰以后,产卵场位于缓流处,水深1米以内,水质清澈,沙砾底质,在水温6~10℃时产卵...
骨唇黄河鱼拉丁学名Chuanchia labiosa,外文名Huanghe naked carp,无亚种。骨唇黄河鱼主要以着生硅藻和昆虫为食。每年5月份产卵,体长200毫米左右的成熟雌鱼怀卵约2700粒左右,卵黄色,粘性。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角鱼拉丁学名Epalzeorhynchos bicornisWu,为中国特有种。角鱼是小型淡水鱼类,主要栖息于底质多岩石清水江河的下层。刮食着生藻类。体型较小,体长一般100-150毫米。近年,有资料中将角鱼属(Epaleorhynchos)更订阿克角鱼属(Akrokolioplax),因此有资料中将角鱼改为双角阿克角鱼(Akrokolioplax bicornis),二者...
裸腹盲鲃拉丁学名Typhlobarbus nudiventris,鲤科盲鲃属的一种鱼。裸腹盲鲃数量极稀少,曾将后获得的2尾标本养在陶制水缸中数天。静止时以胸、腹鳍外缘及尾鳍下叶尖端支空身体,翘首卧伏,吻须朝向侧前方,鼻孔张开,鼻瓣竖立;游动时总是接近缸壁,很少在容器中间,有时沿缸壁连续跃起,半截身子露出水面,以头、胸、...
张氏鲈鲤拉丁学名Percocypris tchangi,种加词取自中国著名鱼类学家张春霖的姓氏。鲈鲤属物种分类之前存在较大争议,本种曾被视为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的同物异名。201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杨君兴、王茉、陈小勇结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分析结果,重新修订了鲈鲤属的分类体系,将张...
后背鲈鲤拉丁学名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alis,是中国澜沧江、怒江特有鱼类。后背鲈鲤食性为肉食性,以小鱼小虾为食,常见个体3~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由于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后背鲈鲤的资源量不断减少,已成为濒危珍稀鱼类。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花鲈鲤拉丁学名Percocypris pingi regani ,属鲤形目鲤科华鲮属的一种鱼类。花鲈鲤生活在敞水区水体中上层。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猎食小型鱼类,春季繁殖。常见体重0.5~1kg,最大达15kg,肉质肥美,为大型经济鱼类。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
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则在敞水区水体的中上层游弋。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门猎食小型鱼类。3冬龄鱼达性成熟,生殖期约在6月间,产卵地点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产卵时间为每年的2~4月。...
多鳞白甲鱼拉丁学名Scaphesthes macrolepis,外文名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无亚种。多鳞白甲鱼为暖温性淡水鱼类。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质清澈、砂石底质的高山溪流中。分布范围窄,如泰山种群,在泰山主峰泻下的各水流中均有踪影,但海拔270米以下未见其存在,有“东不过麻塔,西不过麻套”(麻塔和麻套均为当地村...
小眼姬鼠属于鼠亚科(Murinae)。主要栖于较潮湿的森林和森林草原中,并沿着河谷和灌丛而进入草原和荒漠草原。在新疆北部地区多栖息以杨、柳为主的阔叶林和以云杉、冷杉为主的针叶林、灌丛以及农田中的小麦、胡麻等作物地,以及杂草丛生的水渠埂、潜水溢出带等生境,不见于荒漠地区。以前,该种一直被认为是小林姬鼠(<A...
大林姬鼠属于鼠亚科(Murinae),其种级分类地位稳定,亚种分化较多,分歧较大。在姬鼠属中属于分布较广、海拔较高(中国南部)、纬度较北的类群。东北三省是主要分布区。大林姬鼠以夜间活动为主,但白天也能见到。雄性的平均活动距离为76.3m,雌性为61.3m。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即春季5月以后由林内迁向迹地,秋季9月又由迹...
大耳姬鼠属于鼠亚科(Murinae)。该种仅分布于中国横断山系至西藏南部,稍稍扩展至缅甸北部,没有亚种分化。该种往往和龙姬鼠(<Apodemus draco>)在鉴定上有时容易混淆,四川省盆周山地的森林环境中没有该种分布。在该区域中,有很多姬鼠,其耳高均在19mm左右,但全部是龙姬鼠。大耳姬鼠在四川仅分布于甘孜及与甘孜交...
澜沧江姬鼠属于鼠亚科(Murinae)。该种分类地位争议较大,长期以来将其作为龙姬鼠(<Apodemus draco>)的亚种,因为形态上和龙姬鼠很近似,仅背部毛色有差异,从外形上确实很难将它们分开。近年来,通过分子系统学方法才最终将澜沧江姬鼠独立为种。它和龙姬鼠分布区域不重叠。澜沧江姬鼠没有亚种分化。栖息于林区、灌...
四川白甲鱼拉丁学名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为长江上游一带中型的食用鱼,其产量虽不如白甲鱼,但其肉质更佳,为产区人们日常喜食的鱼类之一。四川白甲鱼与白甲鱼相近,均为底栖性鱼类,喜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常以具锐利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及其它物...
大鳞金线鲃拉丁学名Sinocyclocheilus macrolepis,为鲤科鱼类。 大鳞金线鲃生活于地下河流,以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为食。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单纹似鳡拉丁学名Luciocyprinus langsoniVaillant,是鲤科似鳡属的一种动物。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