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腹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nudiventris,外文名Barbel Sturgeon、Ship Sturgeon,无亚种。裸腹鲟为溯河性、肉食性鱼类。裸腹鲟分为游性种群和定栖性种群,定栖性种群常年生活在淡水中。库拉河裸腹鲟每年有2次洄游:在4-5月,当水温升至6.2-13℃时,春季洄游种群开始溯河;在10-11月,当水温在12-17.9℃ 时,秋季游型开始溯河...
西伯利亚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baerii,外文名Siberian sturgeon,无亚种。西伯利亚鲟的外形和生物学特性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相似,在鄂毕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的支流)和叶尼塞河,西伯利亚鲟可以与小体鲟自然杂交。西伯利亚鲟由于生活在淡水中,适应性强,耐低温,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变异大,食性广,生长潜能大...
巢鼠属于鼠亚科(Murinae)。全世界仅2种,我国均有分布。巢鼠的分类地位稳定,但亚种多,有一定争议。是麦田、稻田、高草草地和灌丛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种。在稻、麦及高草的中上部筑巢繁殖。巢球形,开口很小,直径5-10mm。巢鼠常夜间活动,有时昼夜均活动。白天常见幼鼠在巢内,而母鼠出洞。体小灵活,性喜攀登,常利用尾巴...
达氏鳇拉丁学名Huso dauricus,外文名kaluga sturgeon,无亚种。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1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黑龙江...
黄魟拉丁学名Dasyatis bennettii,外文名Bennett's Stingray,是魟科、魟属的一种鱼类。黄魟(Dasyatis bennettii)是在1841年,由德国鱼类学家及生理学教授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与德国医生、病理学家及解剖学家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1809-1885),在《横口鱼的系统描述》(System...
噬人鲨拉丁学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外文名Great White Shark,无亚种。噬人鲨与其家族其他属之间的关系是有争议的。已经提出了两种系统排列。一种认为它与鲭鲨(鲭鲨属)关系更为密切,而另一种则认为它仍然与洋鼠鲨(鼠鲨属)关系更为密切。最近的研究表明,第一个假设更好。以牙齿化石为基础的古生物学研究表明,鼠鲨...
姥鲨拉丁学名Cetorhinus maximus,外文名Basking Shark,无亚种。姥鲨最早是由古纳勒斯(Gunnerus)于1765年从挪威的一个标本中进行描述,最初被命名为Squalus maximus;同年,更改为公认学名Cetorhinus maximus(Gunnerus,1765)。属名Cetorhinus源自希腊语,“ketos” (意思是海洋生物,鲸鱼)和“rhinos” (鼻子),而...
雷氏七鳃鳗拉丁学名LampetrareissneriDybowski,外文名ReissnerLamprey,为个体较小的淡水生活种类。雷氏七鳃鳗是个体较小的陆封性种类,半寄生性,喜栖于有缓流、沙质底质的淡水溪流中,白天隐藏在水底,晚上出来觅食。发育过程经变态,幼体长达160mm时进入变态期,变态后消化器官萎缩,肠部分被组织填充,无寄生营养期,直...
东北七鳃鳗拉丁学名Lampetra moriiBerg,终生栖息淡水。东北七鳃鳗终生栖息于淡水,生活于有微流、沙质底的山区河流;白天钻入沙内或石砾中,夜晚出来觅食;冬季钻入淤泥中越冬。幼鱼经3-4年变态为成鱼,白天亦藏在沙砾中,夜晚出来觅食。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
日本七鳃鳗拉丁学名Lampetra japonicaMartens,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日本七鳃鳗为肉食性鱼类。既营独立生活,又营寄生生活,经常用吸盘附在其它鱼体上,用吸盘内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与肉,有时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骨架。营独立生活时,则以浮游动物为食。仔鳗期以腐植碎片和丝状藻类为食。生殖时期的成鱼停...
厦门文吕鱼外文名Pacific Lancelet,为暖温性海洋鱼类无亚种。厦门文吕鱼的产地厦门市同安县刘五店被誉为文昌鱼的故乡。厦门文昌鱼也因刘五店海屿上有个文昌阁而得名。厦门文昌鱼为暖温性海洋鱼类,生活在水深8-15米、水质澄清、潮流缓慢、底质为沙的海区,营潜居生活;潜沙时,倒卧潜入疏松的沙质滩里,然后再把前端露出滩...
版纳鱼螈拉丁学名Ichthyophis bannanicus,是鱼螈科、鱼螈属无足两栖动物,无亚种。关于中国是否有鱼螈存在,以往曾在相当一段时期未能确定。1922年Mell,R.曾首次报导了中国广东罗浮山有鱼螈分布,但由于其记载不详,又无标本可资考证,因此对其记载一直有着疑论。直至1976年杨大同等报导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采到一条双...
东方蝰隶拉丁学名Vipera renardi,属于有鳞目蛇亚目蝰科。是一种小型蝰蛇。东方蝰性情温和,不主动攻击人类。即使人要去捕杀它,也不还击,只顾着逃跑。主要以小啮齿动物、蜥蜴、昆虫为食。东方蝰曾经分布广泛,由于常咬伤人和牲畜以及栖息地缩小,数量下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杜...
极北蝰拉丁学名Vipera berus,是分布最广泛的陆地蛇类。极北蝰是独居动物,除了交配期间和冬眠时期以外,很少和其他个体在一起。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日落时分。在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间开始冬眠,春季雪未融化时即苏醒,冬季单个或集群利用其他动物洞穴冬眠,极北蝰的冬眠期很长,在英国它们通常会冬眠6个月,在寒冷的北极圈附近...
莽山烙铁头蛇拉丁学名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是中国的特有的巨型毒蛇种,俗称“小青龙”。莽山烙铁头蛇的食性为肉食性,它们会适时的对猎物进行跟踪,找准机会进而捕食。在饲养条件下食鼠、蛙、鸟等。莽山烙铁头蛇的繁殖期在每年的6月下旬,一直持续到7月,其每次产卵数量为20到27枚,其卵重约31—41g。卵径为34—37...
角原矛头蝮拉丁学名Protobothrops cornutus,稀有程度高,野外行踪隐秘。角原矛头蝮属于剧毒蛇,除了这些毒蛇的常见属性以外,它还具有自己独有的“必杀技”。角原矛头蝮的毒牙很长,远超过头部上下的厚度,角原矛头蝮的毒牙是可以折叠的,不用的时候就放在嘴巴里,但一旦攻击毒牙就会打开,就像弹簧刀一样,白气森森,异常...
蛇岛蝮拉丁学名Gloydius shedaoensis,是中国著名的毒蛇之一,其分布地“蛇岛”因盛产蛇岛蝮而得名。候鸟迁徙季节是蛇岛蝮活动季节。11月到翌年4月为冬眠期。4月中出蛰,5月前后大量捕食,形成活动高峰;7月前后,可能由于岛上食物缺乏,潜伏于石板下或乱石缝中,处于蛰伏状态;9~10月前后又大量捕食,形成第2个活动高峰。...
圆斑蝰拉丁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是蛇亚目蝰科蝰亚科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圆斑蝰行动迟缓。袭击目标时躯干前部先向后屈。再猛然离地面向前射击咬住目标。并有咬住不放的现象。幼蛇性更猛,受惊扰时,身体不断地做膨缩动作。并发出“呼呼”声,并能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天气炎热时圆斑蝰躲在阴凉通风处,秋收时可...
海蝰拉丁学名Praescutata viperina,是眼镜蛇科海蝰属物种。海蝰生活于海洋中,常栖于浅海区。食鱼类。卵胎生。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截吻海蛇是眼镜蛇科截吻海蛇属物种,毒性较强,对渔民危害较大。捕食鳗鱼等其他鱼类。卵胎生。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