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脊蛇是小型蛇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蛇类,游蛇科的蛇类绝大多数都是无毒蛇,井冈山脊蛇也是如此,无毒蛇。井冈山脊蛇研究资料非常少,而且数量也稀少。1983年至2009年期间也仅记录到4个个体,2010年至2011年期间密集调查发现另外5个个体,它们的栖息范围极其狭窄,已被列入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等级,如今也被我国...
蟒蛇拉丁学名Python bivittatus,是蟒科,蟒属大型爬行动物。蟒蛇善攀援,可长期生活在水中,嗜昏睡,夜行性、杂食性。该种喜热怕冷,25℃时活动状态一般;30℃以上时很活跃;20℃时不活动或少活动;15℃时便开始呈麻木状态;温度持续在5-6℃以下时,蟒蛇即死亡。当室温上升到35℃以上时,不喜活动;在强烈阳光下曝晒过久也...
东方沙蟒拉丁学名Eryx tataricus,为蟒科沙蟒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土棍子。与其他种相比,东方沙蟒十分活跃,亦十分温顺 —— 但是一些年轻个体以及一般发情期的雄性个体除外。沙蟒的食性很广,当然,不排除个体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老鼠、蜥蜴、禽类等等,它们都会捕食。一般认为东方沙蟒4岁性成熟。也有报道认为雄性个体达到...
红沙蟒学名Eryx miliaris,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小型到中等的无毒蛇类。红沙蟒在国外是常见种,但有些亚种群处于下降趋势。在中国数量不详。许多分类学家把红沙蟒和东方沙蟒作为一个种。荒漠地区的居民称其为“土棍子”或“两头齐”。红沙蟒是典型的沙漠蛇类,生活在广袤无垠的沙地环境中,它们并没有攀援登高的技能,白天受到沙...
闪鳞蛇拉丁学名Xenopeltis unicolor Reinwardt,是闪鳞蛇科闪鳞蛇属下动物。闪鳞蛇的头和眼较小,鳞片富于光泽,在阳光照射下,可以闪耀出电蓝,宝石绿、血红、紫红及铜色光泽,闪鳞蛇的名称源于此。尾短,尾长仅为体全长的1/12左右。腹鳞较窄。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这是闪鳞蛇的原始特征。闪鳞蛇夜间外出活动觅食,以...
红尾筒蛇外文名Red-tailed pipe snake,是盾尾蛇科筒蛇属的一种动物。红尾筒蛇是地地道道的穴居蛇,平时呆在稻田公园松软的泥土里,只有捕食才会出现在地面上,这条扁平的尾巴的作用仅仅是用于模仿眼镜蛇扁平的头颈在遇到威胁时竖起尾巴发出警告。鲜艳夺目像眼镜蛇头颈部的尾巴,是一条红尾筒蛇作为一条小型无毒蛇最后的自保...
香港盲蛇(学名:Typhlopslazelli)为盲蛇科盲蛇属的爬行动物,又名拉氏盲蛇,是香港的特有种。本种以JamesD.Lazell之名命名,以表现他对香港近郊区爬行动物群落研究的贡献。模式标本在1988年由SandraBrown在薄扶林采集,而副模标本于1992年采自香港大学校园,存于哈佛大学动物比较学博物馆。人类对于香港盲蛇的习性所知甚少...
香港双足蜥Bogadek's burrowing lizard,是香港特有的爬行动物。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将2011年发现该物种的晨曦岛和石鼓洲等岛屿纳入政府填海研究计划和焚化炉计划中,有环保团体认为就再发现香港双足蜥,应停止在上述地方填海或大型基建。发展局表示,将于2012年第4季公布多个填海选址,以便咨询公众,但没透露上述岛屿...
桓仁滑蜥外文名Huanren dwarfskink,无亚种。桓仁滑蜥主要摄食蚊、蝇、蜘蛛和蚯蚓以及昆虫幼虫和蛾类。人工饲养中的个体亦食面包虫幼体,喜食程度稍差。桓仁滑蜥每年4月末开始出蛰,5月交配,7月产仔,10月开始入蛰。由于桓仁滑蜥自身抵御敌害的能力较弱,所以天敌较多,主要有蛇、黄鼬、一些猛禽和鼠类等。桓仁滑蜥的雌体每...
圆鼻巨蜥外文名Common Water Monitor,有5个亚种。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圆鼻巨蜥昼夜都出来活动,但外出最频繁的则是清晨和傍晚,它们会在水中游泳,或是爬到矮树上去找食物。圆鼻巨蜥的食谱很广泛,从鱼、蛙、虾、鼠到其他的一些小型的爬行动物甚至昆虫和鸟卵都是它们的食物;偶尔它们也吃动物尸体,甚至偷食附近村庄里的家...
孟加拉巨蜥外文名Bengal Monitor Lizard,有3个亚种。孟加拉巨蜥主要活动于地面,也会攀爬树木。雄性较雌性活跃(雄性:4.5小时/天,雌:2.85小时/天)。活动范围雄性为53000m2,雌性为44000m2。以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青蛙、蜥蜴、蛇、蝙蝠、鱼蜗牛与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并会舔食蚂蚁。养殖孟加拉巨蜥幼体:牛肉(生或熟...
脆蛇蜥外文名Hart's glass lizard,无亚种。脆蛇蜥在10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到13℃左右时,陆续进入冬眠。当气温降至8℃以下,进入深眠。雌体和雏蜥在产卵洞穴内越冬,雄体在50-60厘米深的越冬洞中越冬。洞穴多匿藏在草根、树根下,隐蔽、向阳而背风。洞道斜下,内径约6厘米,末端洞室长圆形,内壁光滑,内径7厘米×9厘...
外文名Hainan glass lizard,是中国特有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
细脆蛇蜥外文名Burmeseglass snake(Daniel),是一种无四肢的蜥蜴,外观似蛇。外形上于蛇的显著差异有:腹部鳞片不是宽短的鳞片,而是有多行于背鳞相似的鳞片。细脆蛇蜥多夜间外出觅食,主要吃昆虫。每年7~8月产卵,每窝卵4~7枚。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
长鬣蜥外文名Long rock agama,无亚种。长鬣蜥栖息于有林木、岩石的河流及水沟边附近竹枝上,林间或沙地。善爬树,多栖于老树、大树的树干上,近水阴凉的草丛、林木间、河边石缝中;爬行迅速,快速奔跑时,前肢贴体,仅以后肢着地;可穴居沙土洞内。擅游泳,捕捉时迅速急走。人工饲养的长鬣蜥除采食外,常匍匐于树枝上栖息和...
大耳沙蜥外文名Toad-headed Agama,有2个亚种。大耳沙蜥的奔跑速度很快,遇到危险就快速地钻入沙丘不见踪影。受追击时,常贴向地面不断摆动蜥体,急速挖土,使自身很快地埋进沙内,有时则撑起四肢,高抬前躯,举尾背上时卷时松。大耳沙蜥的耳状皮皱具有辅助攻击、捕食的功能,当它愤怒、攻击或准备逃避的时候皮褶张开,露出...
贵南沙蜥外文名Guinan Toad-headed Lizard,属于卵胎生蜥蜴。贵南沙蜥是营穴居生活,一般筑洞于较板结的沙砾地斜面、沙丘和土埂 上,亦有在砾石下者。洞口及洞道横切面均呈半月形,大小随沙晰个体大小而异,宽1-5厘米,高0.8-1.8厘米;洞口多朝向南或东南,少数无固定方向。洞道多不分支且少弯曲,斜向地下,长短及深浅与沙...
蜡皮蜥外文名Reeves' butterflylizard,无亚种。蜡皮蜥的种名reevesii是以自然学家和收藏家约翰·里夫斯(John Reeves,1774-1856年)的名字命名,他将蜡皮蜥的标本送回英国。里夫斯受雇于东印度公司作为“茶叶检验员”,并于1812-1831年在中国居住。请注意,施泰涅格(1907)表示,约翰·里夫斯的儿子约翰·罗素·里夫...
溪头龙蜥外文名Makijapalure,无亚种。溪头龙蜥为树栖性生物,日行性,白天常在森林边缘空旷处活动,且常在树丛面向光的叶面。领域性强,雄蜥遇惊扰时喉部会扩张,并做出类似俯卧撑的姿势,多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巴塘龙蜥外文名Jpalura batangensis,主要选择在石缝、枯枝落叶等场所越冬。巴塘龙蜥以昆虫及部分齧齿类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锐,具3个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宽,呈叶状,具锯齿状切缘。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为食者(如凯门蜥属〔Dracaena〕)于腭後部有钝圆的牙用以碾碎。其下腭各牙内侧有纵沟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