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鹈鹕外文名Spot-billed Pelican,有2个亚种。斑嘴鹈鹕一般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善游泳,飞翔力亦强,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亦常在水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伸得较直,嘴斜朝下。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蛇等。斑嘴鹈鹕通常结群营巢。通常营巢于湖边和沼泽湿地中高大的树上。巢相当庞大,用树枝和干草构成。每...
白鹈鹕外文名Eastern White Pelican,大型水禽,无亚种。白鹈鹕主要以鱼类为食。常成群生活。善飞行,亦善游泳,在地上亦能很好的行走。飞行时头向后缩,颈弯曲成S形,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得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乙字形,并不时地发出粗哑的叫声。...
黄嘴白鹭外文名Chinese Egret,是中型涉禽,无亚种。黄嘴白鹭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4月下旬可飞到繁殖地,5月产卵,每窝2-5枚,孵化期24-26天,育雏期35-40天,10月南迁越冬。每年4月和11月进行春秋两季的迁徙活动。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
岩鹭外文名Pacific Reef-egret,中型涉禽,有2个亚种。岩鹭是一种有高度领地意识的物种,大多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或以家族为单位聚小群活动,占领一小片礁或海岸。通常只在岩岸出现,常停立于海边岩石上或飞跃于浪花间,贴近海面飞行。只有非繁殖期才偶尔四处游荡,这也是它与其他鹭类在习性上的区别之一。大多在白天活动,但...
白腹鹭外文名White-bellied Heron,大型迁徙性涉禽,无亚种。白腹鹭是迁徙种类。常单个或成4-5只的小群活动。性胆怯而机警,见人即飞。飞行时两翅扇动虽然缓慢,但飞速却甚快。叫声高而粗哑。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性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栗头鳽外文名Japanese Night-heron,无亚种。栗头鳽是迁徙性鸟类,繁殖在日本,除部分留在繁殖地南部越冬外,多数都迁往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等地越冬。迁徙时部分经过我国上海、香港、福建等地,迁徙时间春季在4-5月,秋季在9-10月。栗头鳽性隐秘,是一种夜行性鸟类,性胆小而机警,常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白天也常活动...
黄斑拟小鲵生活于海拔1100~1845米的较高山区,山上刺灌丛及箭竹、杂草丛生,水源丰富,沟渠上游多为沼泽地,该地区石灰岩溶洞较多,许多地方有泉水涌出,气候多阴雨浓雾,环境阴暗潮湿。成鲵主要栖居于丛林之中,营陆栖生活,白天栖息在箭竹和灌丛根部的苔藓下、石穴间或土洞内,地面腐殖质较多、泥土松软,隐蔽其间。成鲵...
生境:该鲵生活于海拔1770~1860m的小山溪及其附近,流溪水量小,坡度不大,水底多碎石,溪边以草本植物和灌丛为主。习性:成鲵营陆栖生活,白天多隐蔽在小溪边或附近的石块下。成鲵主要捕食昆虫和虾类。繁殖期,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相连成“柄”,黏附在石块底面,另一端漂于水中。卵袋长39~79mm,中段直径10~11mm,其自...
生境:该鲵生活于海拔900~2350m的山区。成体多栖于小山溪中,一般流溪水面宽1~2m,水深10~25cm,其两岸植被丰富。习性:成鲵主要以毛翅目等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和虾类、藻类为食。繁殖季节,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相连成柄,黏附在水内石块底面。刚孵化的幼体全长24~28mm,多栖于水流平缓的石下或岸边石间。繁殖季节:...
极北鲵别名水蛇子可堪称“活化石”,是距今有2亿3千年进化史的古珍稀动物。2022年4月,东方红林业局有限公司摄影爱好者在东林经营所采风时,在路边小溪流中发现有两条较为罕见的极北鲵。栖居环境潮湿,多在沼泽地的草丛下或洞穴中。黄昏或雨后外出觅食,多捕食小型有害昆虫及小动物,以昆虫、蚯蚓、软体动物、泥鳅等为主。7...
新疆北鲵俗名娃娃鱼又叫水四脚蛇,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隐腮鲵亚目,是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年代,距今3.2亿年前的古珍稀动物。1994年6月,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王秀玲首次人工繁育北鲵成功。是新疆惟一存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栖息于新疆温泉县境内, 仅生活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溪、湖泊浅水处,是天山和阿拉套山...
吉林爪鲵(学名Onychodactylus zhangyapingi)为有尾目小鲵科爪鲵属动物,身段修长,皮肤光滑,背部通常呈现黑、黄相间的大理石花纹,细长的头部带有圆角的口鼻部,两只大而突出的眼睛,四肢粗壮。2007年5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吉林黄泥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小鲵物种研究与调查时,意外在吉林省临江市黑松沟...
辽宁爪鲵是中国特有种。被发现于海拔600m左右的植被茂密的山区。常栖于水质清凉、石块较多的流溪或泉水沟的近源处及其附近。4月上旬出蛰,多营陆栖生活,但不远离水域。白天隐伏于潮湿环境中;黄昏或雨后活动频繁,捕食小虾、蚯蚓、马陆、蝌蚪、昆虫成虫及其幼虫。5月初至6月初为繁殖期,多在夜间产卵,雌鲵产卵袋一对,呈纺...
普雄原鲵是小鲵科、原鲵属有尾两栖动物。1965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学者在四川省越西县普雄海拔2900米的小溪旁的1个储存马铃薯的废弃地窖内采到1号原鲵标本,命名为普雄原鲵。普雄原鲵的栖息地位于海拔2770~3000米的高原山地,覆盖有高山草甸和杜鹃、箭竹等灌丛和茂盛的草丛,其主要生活在山间溪流、小浸水沟和水坑...
猫儿山小鲵生活于海拔1978~2015米较高山区的沼泽地及其周围地带,其附近植被以南方铁杉和山顶矮林为主。喜食小型无脊椎水生生物较多,比如蚯蚓和石娥幼体。猫儿山小鲵遇到灯光、声音和拨水等干扰时会迅速选择覆盖物或者腐殖质泥土作为藏身地。猫儿山小鲵仅在3个静水坑内繁殖,雌鲵将卵袋产在水质清澈透明、水底淤泥较厚的静...
挂榜山小鲵生活于湖南祁阳的挂榜山,该山的最高峰海拔为788米;海拔400米以下为水稻田区,少数水稻田可到达600米左右。该鲵主要栖息于海拔720米左右的山间小水塘、沼泽区及其附近。该山区植被多为杉木林、竹林、油茶林及灌丛和茅草等植物。非繁殖期间该鲵营陆栖生活,成鲵多栖息在陆地上有厚厚的枯枝落叶层下和松软的土壤内...
中国小鲵(学名:Hynobius chinensis)是小鲵科、小鲵属的一种动物,是一个距今3亿年的古老物种,与恐龙处于同一发展时代。1889年,一名外国人Günther最早在湖北宣昌发现它,定名为“中国小鲵”,堪称珍贵的“生物活化石”,被誉为研究古生物进化史的“金钥匙”。成鲵多栖于山间凹地水塘附近植被繁茂的次生林、杂草和灌丛内...
安吉小鲵(学名:Hynobius amjiensis)是小鲵科、小鲵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安吉小鲵对栖息地生境和水的要求尤为严格,该物种生活于沼泽地中的泥炭藓下腐殖质层中,产卵季节进入水坑。成鲵多栖息在山顶沟谷处沼泽地内,周围植被繁茂,地面有大小水坑,水深50~100厘米;以多种昆虫及蚯蚓等小动物为食。解剖后检查...
海南鳽外文名White-eared Night-heron,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没有亚种分化。海南鳽部分留鸟,部分候鸟。它们一般白天隐藏,晚上出来活动,尤以晨昏活动最为频繁,但繁殖育雏期间,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觅食。 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在滩地上和浅水区觅食鱼虾、小螺和昆虫等,在林中树上营巢。海...
小苇鳽外文名Little Bittern,是小型的涉禽,有5个亚种。小苇鳽在繁殖期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呈家族活动,其他时间大多单独活动。常沿着水域岸边大步向前行走,步履轻盈,跨步较大,当遇到危险时也能迅速地奔跑。在厚密的芦苇丛中行动敏捷,行走自如,能用趾迅速的抓住长长的芦苇杆,起飞也较苇容易和灵活,但通常飞行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