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外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是中型涉禽,无亚种。黑脸琵鹭长像与白琵鹭极为相似,在野外常常会把它们弄混。它的体形比白琵鹭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时,后枕部有很长的发丝状桔黄色羽冠,项下和前胸还有一个桔黄色的颈圈。虹膜为深红色或血红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像白琵鹭嘴的前端为黄色,形...
白琵鹭外文名Eurasian Spoonbill,是大型涉禽,有3个亚种。白琵鹭在中国北方繁殖的种群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从南方越冬地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南迁。迁徙时常呈40-50只的小群,排成一纵列或呈波浪式的斜行队列飞行。通常鼓翼飞翔,偶尔也滑翔。多在白天迁飞,傍晚停落觅食。在中国南方繁殖的种群主...
彩鹮外文名Glossy Ibis,是深栗色带闪光的鹮,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鹬,无亚种。彩鹮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出到尾羽的后面,主要靠两翼鼓动,但其间也进行滑翔,飞行时呈密集的小群或呈拖长的“V”字队形飞翔。两翅煽动较快,滑翔技巧亦很好,善飞行,通常飞行距离较远。有时飞得很高,然后又头朝下的急剧落下。彩鹮主要以水...
抱龙角蟾白天隐蔽于溪边石下或草丛中,夜间雄蟾多在溪边石上发出鸣叫声,在电光照射下停叫,无逃逸行为。蝌蚪生活在水质清凉的流溪内,常活动在缓流处石块间或石块下。中国特有种。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凉北齿蟾外形与大齿蟾(Oreolalax major)相近,但凉北齿蟾后肢均较短,胫长不到体长之半,左右跟部仅相遇;腹面无任何斑点。蝌蚪唇齿式多为Ⅰ:3+3(或4+4)/4+4:Ⅰ。卵动物汲浅灰色,植物极乳白色。非繁殖期该蟾分散栖息于林间,白天多隐蔽在溪边石块下,受惊扰后迅速逃向深水石间。成蟾入溪繁殖,雄性前肢抱握在雌性的胯...
金顶齿突蟾扁平而窄长,头长、宽几乎相等;生活于海拔2500-3050米的山区顶部小溪及其附近。成蟾营陆栖生活,5月底至6月是该蟾的繁殖季节,白天栖于岸上土穴、泥洞、植物根部等潮湿环境中,夜间出外发出“咯、咯”的鸣叫声。配对时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卵产在石块底面,卵群呈团状或环状,每只雌蟾产卵130-164粒。蝌蚪...
龙齿突蟾是一种无尾目、角蟾科的两栖野生动物,该蟾生活于海拔3120-3750m的高山泉水流溪边或浸水沼泽地水凼内石块下或泥窝内。该蟾行动迟缓,卵产在水内石底面或水凼边苔藓或杂草根部,在一块石下多达5-6个卵群连成一片,测量两个卵群,共有卵1980粒。6月初卵已发育到神经管期。蝌蚪生活于泉水凼或溪边石下,数量甚少。列入...
木里齿突蟾是一种齿突蟾属的两栖动物,身体为褐色,肚皮为灰白色,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木里)。成蟾白天多在植被丰富的平缓山溪及其附近,一般栖于溪内或溪边石下或倒木下;夜间在溪边爬行,行动缓慢。5月中、下旬为繁殖盛期,个别可延迟到6月中旬。雌蟾产卵200粒左右,卵群黏附在石块底面,呈团状或圆环状。解剖两个雌...
平武齿突蟾为锄足蟾科齿突蟾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成蟾多在植被茂密的小型山溪及其附近森林中,白天常隐匿在溪内石下或岸边土穴内;夜间栖于岸边或溪内石上。在繁殖季节,配对时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雌蟾产卵505粒左右,卵群呈环状,黏附在水内石底面。蝌蚪数量少,常栖息在小溪水凼内石块间。列入《中国国...
哀牢髭蟾的名称源于哀牢山,原因是它最初于1980年代在云南的哀牢山发现;不过,其实在邻近的无量山亦有其踪影。在无量山,由于其“昂、昂”的叫声,所以又被称为“昂”。哀牢髭蟾生活在海拔22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带,所在环境气候温湿,光线暗弱,林内多岩隙小溪,溪水平缓,两岸植被繁茂,地面落叶层较厚,石上着生有苔藓...
朱鹮外文名Crested Ibis、Asian Crested Ibis、Japanese Crested Ibis,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无亚种。朱鹮性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行动时步履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白天活动觅...
峨眉髭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700-1700米的植被繁茂的山溪附近。成蟾在山坡草丛中营陆栖生活,不善跳跃,爬行缓慢。蝌蚪多在流溪回水凼内石间活动。小蝌蚪一般多生活在山溪的水坑边缘,大蝌蚪则生活在较大山溪的深水坑内,白昼常隐于水底石缝内,不易发现。繁殖季节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此期雄蟾能发...
白肩黑鹮外文名White-shouldered Ibis,黑鹮共有两个亚种,活动于我国的多为缅甸亚种。白肩黑鹮从地上起飞时叫声怪异且具特性,尤在繁殖季节鸣声特别响亮。在沼泽地和沿着泥泞的河岸,或于收割后的稻田中觅食昆虫、鱼、虾、蛇和青蛙,也啄食多种成熟的农作物。目前在我国的分布状况不明,仅1899年在云南西南部采到过一雄鸟标...
雷山髭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体型粗壮。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皮肤较光滑,松弛有皱纹,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背面肤棱更明显,体侧疣多而显著。体背面一般为蓝棕色或紫褐色,体腹面散有灰白色小颗粒,胯部有一白色月牙斑。雷山髭蟾生活于海拔1100-1500米的阔叶林带的山区流溪附近。成体营陆栖生活,非繁...
原髭蟾,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与其他蟾科动物相比,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所以原髭蟾为世界级的珍稀动物。雄性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此乃中国角怪的名称由来,也被称为“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成蟾栖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
南澳岛角蟾栖息于海拔50-500米潮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山区溪流附近,常见于森林地面、枯枝落叶层或附近的矮树丛。该蟾背部皮肤粗糙,散布细小颗粒和瘤状突起;体侧有大疣;眼睑外缘角状突起不明显;腹部皮肤光滑,在喉、胸部具细小疣粒,腹部后侧及股部腹侧疣粒更密;胸腺小,靠近腋侧;具股后腺。背部灰褐色或深橄榄色;...
该蟾生活于海拔1800-1870m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区,其生活环境为平缓流溪,水质清凉,两岸灌木丛、杂草茂密,流溪中石灰质石块较多。4-7月成蟾在小流溪近源处附近活动,捕食腹足类、昆虫、蚯蚓及其它小动物。多年野外考察未听见该蟾的鸣声,也未见到抱对和产卵行为,所见雌蟾腹内卵粒未达成熟。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
史氏蟾蜍为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动物,俗名癞蛤蟆。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区河流附近的杂草及灌丛中以及喜栖石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0至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朝鲜。白天常隐蔽在杂草及灌丛中,多栖于石下;夜间多在19–23时或雨天出外活动觅食,行动缓慢,善爬行;觅食昆虫及其幼虫、蚯蚓等小动物...
该蟾生活于海拔350-1400m的林区,多栖息在小山溪附近的落叶间或石块上,所在山溪水的流量甚少,其两侧着生有高大乔木,环境颇为阴湿。鳞皮游蟾多匍匐在较高的小山沟附近之潮湿落叶间或石块上; 行动不敏捷,易于捕获;发出的鸣声略带颤音。 繁殖期间见到的雌蟾腹内卵已进入输卵管内,剖视雌蟾腹内有卵28-50粒,但在野外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