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刀鱼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 体形不大,但数量甚多,产量很高,是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农谚有“春潮迷雾出刀鱼”,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作为“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又名鳝鱼。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生活于水体底层,主要栖息于稻田、湖泊、池塘、河流与沟渠等泥质地的水域,甚至沼泽、被水淹的田野或湿地等皆可见其踪迹。喜钻洞穴居。黄鳝洞长约为体长的3倍左右,洞内弯曲交叉。每个沿穴一般有两个以上洞穴。洞穴出口常在接...
石斑鱼是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鱼类的总称,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Neopterygii)、棘鳍总目(Acanth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及南海海域 。石斑...
黄花鱼,Larimichthys (D. S. Jordan et Starks,1905),又名黄鱼,石首鱼科黄鱼属的一属黄鱼的统称。生于东海中,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耳石,故又名石首鱼。鱼腹中的白色鱼鳔可作鱼胶,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黄花鱼分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分别为我国四大海...
小黄鱼为暖温性底层结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区,其垂直移动现象,会进入河口区。厌强光,喜混浊水流,黄昏时上升,黎明时下降,白天常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鳔能发声,在生殖期会发出“咯咯”的声音;在鱼群密集时的声音则如水沸声或松涛声;生殖季节在初夏,会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的近岸浅水域,...
大黄鱼为暖湿性近岸洄游性鱼类,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中下层,喜浊流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和小潮时下沉。具集群习性,在生殖季节集群由外海游向近岸,形成渔汛。渔汛分春秋两汛,春汛一般在4~6月,渔场集中在苏浙、闽各处近海的产卵区,进入长江口及毗邻海区的大黄鱼,主要系在大载洋和岱衢洋产卵和索铒...
乌鳢为底栖肉食凶猛性鱼类,平时喜生活在沿岸泥底水草丛生的浅水区,潜伏在水草中等待时机追捕食物,夜间有时在水的上层游动。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水生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成鱼则捕食其他鱼类。...
生活于江河干流、平缓的河湾、湖泊和水库的中上层,幼鱼及未成熟个体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性成熟时到江中产卵,产卵后大多数个体进入沿江湖泊摄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它们又回到江河的深水区越冬,翌年春暖时节则上溯繁殖。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性情温驯,行...
鲢鱼一般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性活泼,善跳跃。刚孵出的仔鱼随水漂流;幼鱼能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索饵。产卵群体每年4月中旬开始集群,溯河洄游至产卵场繁殖。产卵后的成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冬季,湖水降落,成体多数到河床深处越冬,幼体大多留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
青鱼性格没有草鱼活跃,但力气比草鱼大得多。青鱼属肉食性鱼类,青鱼以水底层的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尤其喜食螺蛳肉,所以青鱼又被人们叫做螺蛳青。青鱼也吃蚬、蚌、虾、蜻蜓、幼虫、水虫等,在人工养鱼场中,青鱼自然以人工投放的颗粒性植物饵料为主。麸皮、糠粉、熟红薯、豆粉、米粒、青草也是青鱼的饵料。青鱼在不同...
鲫是典型的底层鱼类之一,适应能力非常强,在pH值为4或pH值为9的水质中均能存活,甚至在含有矿物质的泉水、污水及工矿废水中也能生活。此外,它能耐严寒(如-10℃至-15℃),在酷暑气候及低氧环境也有较强的忍耐能力。鲫对低氧的适应能力很强,溶氧量在2毫克/升以上便能正常生长,低至1毫克/升呼吸受到抑制,窒息致死的氧阈...
因食草,故名(明李时珍)。《尔雅》又名鲩,同鰀(《广韵》);又名鯶。晋郭璞注“今鯶子,似鳟而大”。李时珍称“其性舒缓,故日鲩、曰鰀。俗名草鱼”。东北名草根鱼;北京名草包鱼;河北省因其头宽厚,文名厚子鱼。因其色较淡,亦名白鲩。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
尖鳍鲤是鲤科鱼类中长期生活在我国南海少数河口咸淡水水域中的特有种类,食性较杂。在自然条件下,以摄食水生无脊椎底栖生物(如腹足类、瓣鲤类及多毛类)为主。兼食自游生物和其它动、植物性饵料(如小鱼、小虾、水草、藻类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摄食菜饼、豆饼、麸皮、四号粉、人工配合饲料等各种人工饵料,以含35%以...
鲤为淡水中下层鱼类,杂食。对生存环境适应性很强,栖息于水体底层,性情温和,生命力旺盛,既耐寒耐缺氧,又较耐盐碱,在小于7克/升的咸水中生长良好,最适宜含盐量为1~4克/升。最适宜的水温在20~32℃之间,最适宜繁殖的水温22~28℃。最适宜生长的pH值是7.5~8.5。鲤鱼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主要摄食轮虫、甲壳类及小型无脊...
灰喉针尾雨燕常在开阔地区和森林的上空飞翔。飞行的速度很快。主要在空中捕捉飞行性昆虫为食。灰喉针尾雨燕的繁殖期在2~3月间。营巢于岩石洞穴和树洞中。巢由苔藓构成,并用涎液将其紧紧地粘结在一起。每窝产卵3枚。灰喉针尾雨燕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爪哇金丝燕外文名Edible-nest Swiftlet,有8个亚种。爪哇金丝燕终日沿着海岸、岛屿飞行捕食飞虫,几乎很少休息。飞行时不似家燕那样作急剧转折,这是因为它的尾羽不呈叉状的缘故。大部分时间在飞翔。为飞翔速度最快的鸟类,由于爪哇金丝燕在完全黑暗的地方筑巢,它们已经进化出使用咔哒声回声定位的能力,常在空中捕食昆虫,...
凤头雨燕外文名Crested Treeswift,共有6个亚种,我国仅分布1个亚种,分布范围非常有限,属珍稀鸟类,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从真正意义上讲,没有一种凤头雨燕是候鸟;而另一方面,却只有小须凤头雨燕为严格意义上的定栖性种类,终年生活在营巢领域内。其他种类在繁殖期间具领域性,而在过冬季节更多地表现为群居性,有记录表...
黑顶蛙口夜鹰,外文名Hodgson’s Frogmouth,为国际濒危物种,全名为黑顶蛙口夜鹰。据中国林业科学数据中心记载,黑顶蛙口夜鹰学名为黑顶蟆口鸱,中国在1962年滇西考察中捕获一只标本后,再也没有发现过,估计在中国分布种群数量十分稀少。此鸟体色暗淡,为夜行性鸟类,喜食昆虫,眼睛大,喙宽扁,口裂极大,如同蛙口...
黑腹沙鸡Black-bellied Sandgrouse,有2个亚种。黑腹沙鸡是夏候鸟,春季3-4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9-10月迁离繁殖地,成小群迁徙。黑腹沙鸡呈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成大群。善于奔跑,也善于飞行。飞行时两翅煽动非常迅速,常发出“呼呼”的声响,飞行的速度也比较快。白天常飞到数十公里外的水源处去喝水,饮水的动作和鸽类非...
山皇鸠外文名Mountain Imperial Pigeon,有6个亚种。山皇鸠常成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40只左右的大群。多活动在林中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早晨和傍晚常栖于大树顶端枯枝上沐浴阳光。飞行快而有力,两翅煽动频繁,常发出呼呼作响的振翅声,特别是在大雨到来之前常成群低飞,十分活跃。叫声深沉,给人以悲哀的感觉,鸣叫时弯腰叩头...